• 中国文化视窗-北京频道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The messenger of Chinese culture covers over 39 countries and regions

  • 中国文化视窗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创新”的理念,努力为人民提供昂扬向上、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CVNTV insisted on “content is king”,provide an enterprising spirit pabulum for people,telling the legend of China,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北海公园走不尽的桥

浏览量:5.19万次 发布时间:2023-08-11 15:32 来源:北京西城官方发布 作者:梁欣立
有人说:“桥是站立的诗,是睡卧的画。”从古至今,有水的地方大抵就有桥,或长或短,或拱或平,它不仅是人们日常通行的重要交通设施,也是文人墨客心中的依恋所在。北海公园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典皇家园林,现共有各类形制的桥梁32座,本期我们一同以北海的“桥”为线索,回溯其背后的历史人文风貌。

永安桥头的狮子成了谚语

走进北海公园南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永安桥和白塔山,游人无不驻足在此留影。永安桥是公园内最大的石桥梁,也是公园中重要的景点之一,石桥连接着有白塔的琼华岛,桥的两端有古石狮二对、有古牌坊二座。永安桥和白塔山合在一起,就是“北海”的标志。
IMG_256
▲永安桥与白塔交相呼应
永安桥又称“堆云积翠桥”,前身是石木桥,建于元代至元三年(1266年),当时桥两端用石料砌成延长的护岸,中间铺木板装木栏杆,成为单孔木桥。明代时桥称太液桥。
清朝顺治年间,在琼华岛建永安寺,乾隆年间,将堆云积翠桥改建成石桥。《北海景山公园志》记载:“乾隆八年(1743年)三月十日,拆卸堆云积翠桥一座,改建转弯石桥一座,拆挪堆云牌坊一座,拆修积翠牌坊一座。”建成的石桥为三曲折三孔拱券,桥长85米,宽7.6米,两侧汉白玉望柱护栏,建筑面积709平方米。桥南有一座“堆云”牌坊,一对明代石狮;桥北有一座“积翠”牌坊,一对清代石狮,定桥名为“堆云积翠桥”,可桥名使用起来总感繁复,又因桥在永安寺正门南,大家就叫永安桥。1979年,永安桥进行全面修葺,整个桥体做加固处理,桥面全部更新,新装48根莲花饰望柱和有荷叶图案护栏板。永安桥的桥身三曲折是有说法的,当年团城那地方还是岛,现北海公园南门外停车场是水域,后填平成陆地,琼华岛和团城岛不在一条南北直线上,架桥连接两个地方时没有采用直线桥身,而用“曲经通幽”的三折桥体,桥南偏西南,桥北偏东北,中间一段设三个拱券桥洞,巧妙串接两景点,既美观又实用。
IMG_257
▲古桥文化探访路线图
永安桥建成后,把太液池南岸和琼华岛连接起来,而且用三曲桥身把南岸的团城城门和琼岛上的永安寺寺门巧妙和谐地连接起来,构成了进入公园后第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游人争相摄影留念的最有代表性的景点。尤其是每到夏季,此桥东侧的大片荷塘荷花盛开之时,在蓝天白云之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和大桥、白塔相映成趣,真是美不胜收,可谓不是西湖,更胜西湖,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所以熟悉情况的北京人大多选在盛夏时节到这里赏荷观景。
北京有句谚语“永安寺的狮子——头朝里”,讲的就是永安桥北端一对石狮。因其狮头朝北,又在永安寺山门前,狮脸朝庙门,与常规建筑前的石狮坐北朝南不同,不知情的游客在永安寺门前看到石狮头冲着寺庙大门方向,还深以为怪,其实石狮并不是为寺配建的,而是永安桥的桥头狮。

最短的桥可一步跨过

烟云尽态亭的二座石板桥在琼华岛西山坡上。顺着琼华岛西侧小道上山,登30多步石阶就到达烟云尽态亭。这座八角攒尖青瓦石亭建池中间,周围是太湖石,宛如层峦叠嶂,树木植于山石之间。烟云尽态亭立于长方水池中间,由两块尺寸相同的石板与池边相连,石板面呈弧状,跨度长0.57米,宽1.85米,无栏杆,无花纹,这块石板自古就称桥,大跨步可一步越过石桥。石板桥与烟云尽态亭都是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建造的,是北海公园中最短的古桥,也是北京市最短的古桥。烟云尽态亭为八棱八柱八角攒尖顶凉亭,亭上八角灰瓦攒尖砖雕花宝顶。亭身八根额坊和八根八棱石柱雕刻乾隆皇帝的七言诗,其中额坊上刻2首,每根石柱刻3首诗,共计26首,可谓诗文满亭。下部亭基座在水池当中,浮于水面,小巧景致。据传,当年水池中的五座凉亭水是太监们用扁担水桶从太液池装水挑上来的。
IMG_258
▲烟云尽态亭两侧为北海公园最短的桥,可一步跨越
沿琼华岛往东,两岸地势高水面低,桥连接着两岸是陟山桥,陟山桥东直对着陟山门,桥西是智养殿和四柱牌坊。根据一本《辍耕录》的古籍书得知,元至元年间这里建造了一座石桥,“长七十六尺(23.35米),阔四十一尺半(12.75米)”。桥上建有石渠,引水上琼华岛后山,储存在山顶的水池中,用于前山龙口喷水,以供皇帝、后妃们之娱乐。
清乾隆五年(1740年)拆旧桥向南挪动一些位置,建起砖石结构的三孔高拱券桥,取消了桥上石渠,形成现在陟山桥的样子。陟山桥长32米,宽7.1米,建筑面积311.62平方米。桥基础部分为花岗岩砌成,牢固耐腐蚀,桥身和三孔拱券均为烧制青砖码砌而成,桥上桥面石、仰天石、44根望柱、41块护栏板均为青砂石制成。陟山桥的高大浑厚,桥面平缓与颐和园的后山三孔桥有相似之处。1951年翻新桥面石,添配残缺望柱和护栏板。1974年在望柱和护栏板内侧添加了金属护栏杆,桥面砖石全部更新。
IMG_259
▲濠濮涧七折曲桥
走下陟山桥往北沿湖的东岸,湖畔大道两旁垂柳伴随着弯曲的河岸延伸,靠东边是蜿蜒葱笼的土山,土山后面另有佳境。东山坡有一条回廊上山,回廊狭窄、陡峭,顺着山路曲曲折折上山,翻过山后,只见一抱青池,碧水、蓝天、假山、树木、曲桥、水榭等,景色清幽,颇多山林隐逸野趣,这里就是濠濮涧
濠濮涧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七折曲桥在假山绿树环抱一池碧水之中,七折曲桥北通画坊斋,南接三间榭“濠濮涧”建筑,在这里演奏乐器声音环绕,水起共振,观景抚琴,悠哉悠哉。濠濮涧七折曲桥为全石结构,为七折七孔石平桥,桥长25.18米,宽2.67米,建筑面积59.22平方米。桥墩为粗青砂石打凿,桥面每折由三块长条石顺铺桥面,桥头加铺横条石,桥石栏杆低矮雕刻简单,镌空“回”形纹,桥头有抱鼓石,每侧22根石望柱,在折弯处的望柱加宽。
桥北头立石牌坊犹如一条龙的龙首,七折长桥如龙身摇摆,石牌坊和石桥是一体的建筑。石牌坊上刻有乾隆时期诗联:南面坊额横联是“山色波光相罨画”,坊柱联是“日永亭台爽且静;雨余花木秀而鲜”;北面坊额横联是“汀兰岸芷吐芳馨”,坊柱联是“蘅皋蔚雨生机满;松嶂横云画意迎”。

小火车曾穿桥而过

从太液池东岸转弯来到北岸,沿北岸的景点中古桥也不少。靠东边的是北海公园最美的园中园,称静心斋。静心斋原名“镜清斋”,为明代普通官房,占地面积约8700平方米,是北海最精巧的一处园中之园。后在清代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扩建,工程用了二年时间,建成整体水榭院落,此地是帝后休憩之处。
IMG_260
▲桥上风光迷人眼
北海静心斋建筑布局紧凑,整个院落占地面积9308平方米,院落空间分成若干个独立的景区,主要建筑有镜清斋、叠翠楼、枕峦亭、沁泉廊、罨画轩、焙茶坞、抱素书屋、韵琴斋等。园中假山是用来自江南的太湖石堆砌而成,山中叠石岩洞,山间曲径幽深,山上起伏楼廊,山下小桥绿水。整个园中形成层次分明,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空间艺术效果,又称“乾隆小花园”。静心斋内水面积占整个院落三分之一,不大的水面上有三座古桥,小玉带桥、沁泉廊桥、青石曲桥。三桥结构不同,造型各异,这里只说说“沁心廊桥”
沁泉廊桥名曰“沁泉廊”,位于画峰室西侧,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与叠翠楼及爬山廊同期添建。桥长12.1米,宽2.3米,桥为三孔,花岗岩方石桥墩,桥面木板,桥墩上立八根红漆柱,彩画廊檐,青灰筒瓦卷棚屋顶,桥上两侧装红木护栏楣子坐凳,支桌摆椅开设茶座,供游人饮茶小憩。桥两端与假山小道相连,整个青瓦红柱廊桥映在碧水荷叶中,太湖石假山环抱其周围,坐在沁泉廊桥中品茶观景闻水声。有人言:沁泉廊枕山跨水,廊下清溪泻玉,叮咚有声,廊外乱石穿云,层峦叠嶂,人在廊中,“不下堂筵,坐穷泉壑”。
慈禧掌权时,曾多次乘“专列”到静心斋游玩,为此,还在北海公园内建了一座小火车桥,桥位于浮翠亭的西侧。这座桥的建立要从清光绪年间说起,光绪十年(1884年)晚清政府内外交困,英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清朝大臣李鸿章奏请慈禧太后,以发展中国铁路为名,妄想让外国势力控制中国的铁路管辖权。偏偏慈禧从内心就不愿意外国洋机器进中国,还把外国机器称为“奇巧淫技”。为讨好慈禧太后,清朝大臣与法国人策划先修了一段铁路,让慈禧乘坐火车感受一番。
光绪十二年(1886年),这段铁路在皇城御苑开工,南起点在中南海的瀛秀园,终点就是北海的静心斋,全长1510.4米,修这段铁路可以说是让慈禧太后乘专列到静心斋游玩的。两年后的1888年,铁路竣工了。法国新盛公司用低价将一列精制小火车出口到中国,供皇亲国戚享乐,以展示法国工业的成果。铁路由南到北在五龙亭。正中间亭转弯向东,因铁路轨道转弯需要弧形弯道,必须建一座铁路石平桥让铁轨斜穿而过,这座小火车桥便诞生了,石平桥全长约18米,宽3.5米,五桥墩六孔石平桥,桥孔跨空1.7米,桥墩厚约1米,桥上原铺枕木和钢轨。没想到慈禧太后的脑袋瓜子太封建,她不喜欢火车,觉得火车开起来噪音太大,而且她还认为司机坐在她前头开火车是为不尊。
不过,慈禧却喜欢坐在豪华的车厢里隔着玻璃窗欣赏风景,于是,她就下令去掉火车头,而是让太监们用黄缎子拉着火车车厢跑。慈禧上午在紫禁城宫中早朝,中午让人拉火车到北海静心斋吃午饭休息,下午再乘人力火车回宫。没用两年,铁路就被废弃了,那小火车桥拆了铁轨,被当作步行桥使用至今。因此桥无桥名,只能称“小火车桥”,以便与其它桥梁相区分。

七座石桥连接五龙亭

出静心斋往西,过华藏界琉璃牌楼,太液池西北岸边有建在水中的五座凉亭,称五龙亭。正中间亭最大,左右两侧四亭相互对称,依次略小,从东起五亭名曰:滋香亭、澄祥亭、龙泽亭、涌瑞亭、浮翠亭;由七座石桥连接,把五座亭子以及各自同湖岸系在一起。五龙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时已经多次进行补建修整。其中龙泽亭在中间是最大的一座,亭顶为重檐,下为方形檐,上为圆攒尖顶,表示“天圆地方”之意。五龙亭是皇帝和后妃们游览休息的地方,赶上节日,白天品尝美食欣赏白塔和游船,晚上礼花映天照塔山,非一般百姓能享受,如今则是游人最喜爱的地方,下午游览到这里,身在亭中远望,湖面开阔,白塔山和山脚延楼在阳光照射下,明暗相间,极具立体感。
IMG_261
▲穿桥而过,可至五龙亭
因五座亭子的位置不在一条线上,而是呈梯形布局,所以连接亭子的石桥自然有弯。每座桥都采用方块石砌两桥墩,上加铺花岗岩条石过梁,形成两弯两孔转弯桥。桥面用一尺边长的四方砖铺地,四桥共长56.8米,桥宽3.55米,把五座水中的亭子连成“平地”。
五龙亭的七座桥护栏板和望柱原是青砂石制成,因年久失修,加之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所毁,到1925年北海公园对外开放时,桥上青砂石护栏板和望柱已荡然无存。1951年湖底清淤,挖出20多块石桥旧石构件。1974年五龙亭的亭子和石桥全面整修,使这里成为北海沿湖景点中最吸引游人的地方之一。
五龙亭往西有一处雄伟庞大的建筑群,称“极乐世界”,又称“小西天”。清史档案记载,其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二月初二,经过两年多的施工,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竣工,八月初一日奏案:“新建极乐世界并万佛楼工程业已完竣开光……” 这里四方大殿在中央,殿内一座神山,山上塔庙和各类神仙飘然,殿外四周水池环抱,东南西北设四门,四桥、四牌坊、四隅设方角亭。要想见“极乐世界”,必须进牌坊门,跨桥涉水,迈进大殿,见到人们想象中的西天极乐世界情景。
IMG_262
▲极乐世界大殿外的石平桥
极乐世界大殿外是四方环形水池,四座石平桥横跨水池上,分别在极乐世界殿的正南、正北、正东和正西的四个方向,四座石平桥一模一样,这四座桥与大殿同时建造,每桥长9.1米,宽5米。石平桥的特点是靠里的桥头望柱与水池护栏连在一起,而朝外的桥头有顶柱抱鼓石。望柱顶是圆柱形浮雕八层祥云纹,中间有凤鸟飞舞。四座石平桥对整个极乐世界殿建筑来讲,起到了四平八稳对称平衡作用。
舒乙先生在笔者所著《北京古桥》一书的序中说:“有了桥,就有了天人合一。有了桥,就有了沟通、交往、交流、友谊和进步。所以,要感谢桥,要记住桥,要保护桥。”北海公园内的古桥各有特色,点缀着园林景色,跨水连接着两岸,即有观赏性,又有通行使用功能,读者们到北海公园游览时,别忘了走走古桥,回味一下古人过桥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