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视窗-国内资讯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The messenger of Chinese culture covers over 39 countries and regions

  • 中国文化视窗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创新”的理念,努力为人民提供昂扬向上、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CVNTV insisted on “content is king”,provide an enterprising spirit pabulum for people,telling the legend of China,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大江大河》让“主旋律”成为“主流”,收视走高,口碑发酵

浏览量:10.58万次 发布时间:2019-01-18 17:54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大江大河》大结局,宋运辉燃情致敬!王凯微博告白,观众失恋了!”“守在电视机、视频端等候更新,我们等的是一段在父兄辈心里还保有温度的真实记忆。”……一部“主旋律”大剧,让观众随之心潮起伏,念念不忘。
《大江大河》自去年12月10日首播,直至1月4日首轮播出结束,25天全程占据索福瑞55城省级卫视收视的第一名,连续24天收视率破1%,东方卫视和北京卫视实现了双台破1%,网络播放量超50亿次。不仅收视成绩持续走高,口碑也不断发酵,在7万多人评价的豆瓣评分体系中,以8.9的高分实力斩获“2018年评分最高的国产剧”称号。
“主旋律应该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日前在沪举行的电视剧《大江大河》研讨会上,作为该剧制片人的侯鸿亮很开心,“《大江大河》取得的一些成绩表明,一个主旋律作品的社会影响是良性的,它的整个经济收入是良性的,也一定能鼓励更多创作团队、内容公司来拍摄这一类型的项目。”
1、耐心真诚记录时代光影
《大江大河》如何让“主旋律”真正成为“主流”,赢得观众,引发共鸣?作为“上海出品”的影视作品代表,《大江大河》的创作过程对当前文化精品创作和生产有何启示?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和文艺评论家细致“解码”。
作为上海广播电视台重大影视剧项目办公室重新整合后的起航之作,《大江大河》改编自阿耐小说《大江东去》,袁克平、唐尧编剧,孔笙、黄伟执导,以宋运辉(王凯饰)、雷东宝(杨烁饰)、杨巡(董子健饰)、宋运萍(童瑶饰)四个主要人物的命运起伏为线索,生动再现从1978年至1988年,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里,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的代表们的奋斗历程,向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礼。
《大江大河》让“主旋律”成为“主流”,收视走高,口碑发酵
“宋运辉将一张写着化学式的草稿纸折成纸飞机抛向天空的那一刻,让人想起《阿甘正传》影片开头随风飘来的白色羽毛,但那又是不一样的东西,羽毛背后是不可控制、不可预见的未来,一张草稿纸放飞的是一代人的梦想。”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尹鸿坦言,“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看《大江大河》真的很有感触。”
在尹鸿看来,打动自己的,正是这部剧蕴含的深厚的现实主义创作力量,而这也是《大江大河》能够收获主流受众的青睐、被主流市场接受的力量源泉。
剧中每一集都有让人过目不忘的细节。无论是服装、化妆、道具,包括人物为角色设计的小动作等,都竭尽所能还原人物所处的年代背景。比如王凯用皱鼻子的方式去推眼镜,看得出他饰演的宋运辉无论身处何地,骨子里还是当年那个农村里走出的书生。再比如,宋运辉是家中独子,学习又好,透过一家人吃饭时的小细节,就能看出他在家中的特殊地位。
“这些小细节非常好地还原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空间。但仅仅有细节的真实是不够的,还要有大格局。”尹鸿认为,《大江大河》做到了,用细节还原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同时重视人物情感的挖掘,以此强化情节的推动力。《大江大河》让“主旋律”成为“主流”,收视走高,口碑发酵
“抓住时代中一些人物的命运和波折,更重要的是这部作品高扬梦想和担当。”在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看来,《大江大河》讲述了“小人物的大时代”,是倡导深厚现实主义的重要成果,尤其根植于乡村大背景,刻画非常鲜活、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紧紧抓住观众的情感,打动观众的内心,让观众与剧情和人物一起走,一起体会。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引用唐人李白的诗句表达他的观后感。他认为,《大江大河》最大的成功是主创团队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创作道路的信仰、遵循和开拓。“这个团队的创作理念就是要把一个时代的光影记录下来,通过普通人的命运来折射我们时代的巨变。他们在创作当中那种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工匠精神,是值得提倡的。”
《大江大河》让“主旋律”成为“主流”,收视走高,口碑发酵
 2、为奔跑者树立精神肖像
《大江大河》播出后,在90后甚至00后年轻群体中引发共鸣,观众纷纷“催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真正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主旋律作品能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年轻观众的追捧。《大江大河》让“主旋律”成为“主流”,收视走高,口碑发酵
“《大江大河》是耐看的。”影评人李星文用“影像创新、叙事回归”来评价这部作品,认为其标定了国产剧美学的新方向。采用宽屏拍摄,在一定程度上摄入更多信息量,城市的波澜壮阔、乡村的美不胜收都得到了体现。“戏剧要想取信于观众有赖于环境的共存,技术上的良苦用心,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用制作“加持”剧本,是这支团队的核心强项。在李星文看来,《大江大河》同时也是深情的,它不是概念化的现实剧,更不是庸俗的情感剧,在社会广角、人性深度上也有很好的呈现。
“这部剧与90后甚至00后形成了良好的对话关系。”上海大学副教授齐伟认为,这个观众群体是作为改革开放的受惠者、承载者而出现的,《大江大河》为他们找寻文化自信提供了关于父辈的故事。同为80后的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赵宜说,他甘愿成为这部剧的“自来水”,“《大江大河》最重要的一个创新点在于,它连接起多个代与代之间的共情,借助新媒介的形式进行生产,形成更广泛意义上的创意融通。”《大江大河》让“主旋律”成为“主流”,收视走高,口碑发酵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这部剧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追梦者、奋斗者、奔跑者树立精神的肖像。奋斗的精神、追梦的精神、奔跑的精神,是各个时代永远需要的,由此打通了观众年龄的圈层。”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看来,这一点难能可贵。
研讨会上,作为改革开放亲历者,上海证券交易所设计者和创建者尉文渊说,《大江大河》让他在看剧的过程中不断回顾历史,“通过文艺作品的方式,能够使过来人有深刻回忆,也能够让下一代明白中国改革开放这段历史来之不易。我们只有坚持不断改革,才能使这个国家、民族更加发展壮大。”
3、质量是作品永恒的生命线
2018年,以《大江大河》为代表的一系列“上海出品”的影视作品成绩颇丰。电视剧《外滩钟声》和《大江大河》同一天开播,《大浦东》紧随其后,电影《春天的马拉松》得到观众“清新又走心”的赞誉。
《大江大河》让“主旋律”成为“主流”,收视走高,口碑发酵
“上海的文艺创作在经过若干年能量的积蓄后,最近登陆荧屏的几部创作相继引爆文化的燃点。这些由上海出品、反映现实生活的剧作,不仅写出了今天这个时代,写出了历史,而且写出了今天这个时代所必需的青春气息。”讨论中,作为上海人的毛时安难掩自豪之情。
《大江大河》让“主旋律”成为“主流”,收视走高,口碑发酵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作为“上海出品”的影视作品代表作,《大江大河》体现了上海电视剧创作的高度和深度,有很多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与借鉴。除了创作中对现实主义精神的接续、对工匠精神的践行,《大江大河》的成功还在于,无论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有一个很好的故事架构,好的故事为基础,才有了整部剧的环环相扣、波澜起伏。
《大江大河》让“主旋律”成为“主流”,收视走高,口碑发酵讲好故事,把故事讲精彩,紧紧围绕人民文化生活的新期待,着力推进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和文化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的时代课题。与会专家提出,文艺界应当聚焦重大历史、革命、现实题材的创作和生产;深扎现实题材创作,把提高质量作为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伟大时代,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时代的新传奇、新史诗。与此同时,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自觉讲精品、格调和品位,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不断追求新的艺术高度,追求新的精神高度,如此,方能唱响时代的最强音,让“主旋律”真正走心。(文章来源:新华网)
网监:张琪  责编: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