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视窗-丰台文艺视窗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The messenger of Chinese culture covers over 39 countries and regions

  • 中国文化视窗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创新”的理念,努力为人民提供昂扬向上、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CVNTV insisted on “content is king”,provide an enterprising spirit pabulum for people,telling the legend of China,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事业如山重 翰墨伴年华

浏览量:7.15万次 发布时间:2018-09-20 14:15 来源: 作者:

笔者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大部分时间在司令机关工作,不知不觉对政工和后勤干部形成了一些偏见。直到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书法高研班学习,与常秀林结下同窗之谊,偏见才发生动摇。

童年的

文房四宝

虽然他的老家只是个在五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上才能找到的小村子,他又出生在“大跃进”的年代,童年的时候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同中国广大农家孩子一样,“困苦艰难,倍尝之矣”。但秀林的家庭是传统中国儒家文化“耕读传家”的典型范式,尤其是他的外祖父,有深厚扎实的文化功底,还写得一笔好字。秀林的母亲从小耳濡目染,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浓厚的兴趣,她从秀林外祖父那里学到不少传统文化知识,因此具有与一般农村妇女判然有别的较高文化素养。正是母亲给了秀林良好的启蒙教育。现在他仍能朗朗上口的唐诗宋词,不少都是母亲在他咿呀学语时一句一句教给他的。现代教育科学和诸多中外历史文化名人的成长经历都证明,母亲的文化素质,和对子女的早期教育,对于孩子的心智启蒙和人生取向具有重要意义。本家大伯和叔叔也写得一手好字,小的时候每逢过年,看着父辈被左邻右舍请去写春联时,他都兴高采烈地跟着,一边帮忙,一边聚精会神地看。长辈的熏陶,天赋的慧根,使童年的他早早地就迷恋上了书法。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温饱都难以维持,家里供小孩子上学已经不易了,没有条件再支持他练书法。怎么办呢?聪慧的小秀林自有办法。没有笔,他就趁家里或邻居杀猪的时候弄点儿猪鬃,悄悄溜到生产队的牛棚剪点儿牛毛,找机会剪点儿羊毛,“秀林牌”毛笔就做成了;没有墨,他就用煤块儿磨成极细的黑粉,放在他的专用砚台——捡来的废酒瓶里,加水调和,“秀林牌”煤烟墨汁就生产出来了;至于纸,他有源源不断的供应:旧书、旧报纸、大字报、包装纸、马粪纸等,都是他的“红星牌”宣纸。这样的“文房四宝”,伴随秀林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他就是在如此简陋的学习条件下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也为他日后在漫漫书法之路上的不懈求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生艺事

如鱼得水

1978年,秀林如愿以偿地“携”笔从戎,来到了部队。既然是“携”笔从戎,到了部队,写写画画的差事可是不少。在家时练字条件的窘迫一扫而空,秀林是如鱼得水,乐此不疲,并且努力精益求精,很快就脱颖而出。85年又参加了首届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两年学习结束后,欧阳中石先生从中选出部分学习优秀者组成研修班继续深造,秀林有幸当选,于是又学习了一年。正当他的书法研习步入正轨而大踏步前进的时候,可喜复又可惜的是,87年秀林被选调入联勤某分部领导机关,在人生事业上又进了一大步,可也卷入了繁重纷乱的机关事务和文字材料中,他的书法学习不得不因此停顿下来。

工作书法

相得益彰

多数人常常会陷入工作和爱好的矛盾之中,并且爱好往往妨碍工作。秀林却正好相反,爱好不仅没有妨碍工作,还对工作起到了宝贵的弥补和支撑作用。

2000年6月,他“受任于艰难之际,奉命于困顿之间”,出任北京军区物资供应站站长。当时摆在他面前的形势是,单位亏上百万,因改制需要分流、安置的职工几十人。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多年累积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待了却陈年积弊之后,秀林得以腾出手来,把业余时间更多地投入书法研习,学习内容也可以更加条理化、系列化了。

转益多师

渐入佳境

秀林的书法道路起步艰难,中间又因工作需要时断时续,但内心的一往情深则始终不渝。多年来,他先后得到欧阳中石、吴东民、周志高、张书范、苗培红、杨再春、郑晓华等著名书法家的帮助指导,刻字则师从吕如雄、王志安、汪德龙老师。先后经过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全国优秀中青年书法家高级研修班的系统学习,在漫漫的求索之路上,由最初的爱好渐行渐悟,直到今天的登堂入室,其中甘苦,正如《坛经》慧明所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经过多年的研习,反复比较,对照自心所好,秀林最终在诸体书法中选择了草书,在草书中初选黄山谷。
秀林认为,山谷对草书笔法的深刻认识和掌握,经历了大体三个阶段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山谷初学周越,山谷的书法才可说臻于妙境。古今写草者众,识草法者寥寥,可见悟得真谛之难。

常秀林作为一名军人,虽尚未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但多年的戎马生涯,长期的主官岗位,使他获得了一般人难以获得的阅历,培养了宽广的心胸和气度,而这些素质,实为大草书家所不可或缺的。而其因工作需要一度停顿的临池之功,亦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一时停滞,就内在素质的升华来说,却一刻也没有停顿。工作及立身处世方面的历练,实是书家综合素质另一种必要形式的提升,古来许多大家的成功之路也说明,一个没有广阔社会生活阅历、没有见识的人,只是关在书斋里朝临暮写,是难以写出名堂的。

慧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基于上述认识,早已是中国书协会员的他,头脑非常清醒,他认为自己当前的状态,至多相当于上述第二阶段,未来的探索之路还很长,但路子对了,努力的方向明确了,心中的底气足了,才能事半功倍。相信他会沿着选定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与前几年相比,他近期作品艺术含量的大幅度跃升,让书友们有目共睹。秀林在人生事业步入硕果累累的季节,书法艺术的金秋时节也同步走来。此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应该说还只是一次“小秋收”,相信不久的将来,满坂飘香的全面丰收景象,必将属于在书法园地不懈耕耘、以笔墨慷慨放歌的新一代燕赵英才!

常秀林,生于1958年10月,润雨斋主人。原北京军区某部大校,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首届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研究生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丰台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行草书研究院院长、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中国榜书研究会理事、中韩书画家联谊会副秘书长、北方工业大学书法客座教授等。

来源:丰台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