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视窗-丰台文艺视窗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The messenger of Chinese culture covers over 39 countries and regions

  • 中国文化视窗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创新”的理念,努力为人民提供昂扬向上、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CVNTV insisted on “content is king”,provide an enterprising spirit pabulum for people,telling the legend of China,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当代楷书名家杨明臣

浏览量:18.46万次 发布时间:2018-09-20 14:46 来源: 作者:

人物小传
杨明臣,1955年10月出生,河南安阳人,空军大校军衔,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副主任,解放军艺术研究院艺委会委员,空军美术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杨明臣是当代书坛名家,尤其擅写小楷,作品数十次入选全国专业书法展,并多次获奖。2013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三名工程”(名篇、名家、名作)大展,多次担任全国、全军书法展评委。
迎着阳春三月的和煦春风,我来到了北京洋桥12号空军某部大院。在这座宽敞的大院招待所僻静一角,走进了“杨明臣艺术工作室”,慕名采访了这位挚爱书法,终有所成的当代书坛重量级人物。作为茫茫人海中一个书法爱好者,听杨明臣先生娓娓道来谈书艺,把我带入了他的人生书法之旅,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农村娃自幼痴迷书法
河南安阳是甲骨文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文字之根,人类祖先在这里繁衍,华夏文明在这里发端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在豫北大地河南安阳滑县一个普通农家里,呱呱落地了一个男婴,祖母给他取乳名“聚宝儿”,意味着人丁兴旺,家业兴盛。昨天的“聚宝儿”,也就是今天的杨明臣。这是一个有着四五千口人的大村,解放前村子里有几家大户人家,家境殷实,重视教育,村子里考过举人、秀才的,会写毛笔字的人很多。杨明臣就读的小学、中学就有几位老师写得一手好字。这使他从小就受到了书法艺术的熏陶。
杨明臣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接触书法的,那时班级有了书法课,字帖是老师用一张16开纸书写的,学生以老师的字为范本,从描红开始照着写,看谁描的像,写的规矩。因为他临的认真,写的形似,经常受到老师表扬。1965年,学校进行书法比赛,杨明臣获了奖,奖品是一本标准的“柳公权楷书字帖”。他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帖不离身,在那个经济落后文化贫瘠的年代,杨明臣放学回家打发时光的主要方式就是痴迷于读帖写字。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豫北农村经济落后,还未通上电,杨明臣每天放学回到家,晚饭后就点起煤油灯开始读帖练字,写字用的毛笔是买的一毛钱一支的,那时没有墨汁,自己买来廉价墨块在砚台研磨,纸张全是自己拣来的。他经常把老师看过的废旧报纸、杂志收集起来用作练字。那时红卫兵搞“大串联”,县城街道路边人多的地方经常有造反派散发的传单,他就沿街收拣,把油墨少的用线装订起来,在背面练字。杨明臣从儿时起,就养成了爱惜纸张的习惯,直到现在,条件改善了,依然舍不得浪费一张纸,总要把字写满为止。杨明臣告诉我,上小学的时候他一个人住家里的东屋,母亲在堂屋织布,奶奶在西屋纺纱,妈妈的织布机穿梭声,奶奶的纺车摇动声,伴随着他手中的毛笔在纸上飞舞,是他童年最快乐的时光,也是儿时抹不掉的永久记忆。他经常练字到深夜,直到听奶奶在喊“聚宝儿,还在熬油啊!”才恋恋不舍的放下手中的笔。

跨入军营初心不改
俗话说,字是一个人的门面,字写得好的人到哪里都受欢迎。他讲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屡屡遇到贵人,得到帮扶,因字得福,受益一生。
1973年11月冬季征兵工作开始了,武汉军区空军某部到河南滑县征兵,接兵部队的王指导员出发时受领导委托,要接几个有特长的兵。他打听到杨明臣不但字写得好,而且还是个懂乐器、爱体育的活跃分子。一个星期天就直接找到杨明臣的家里,问他想不想当兵去?杨明臣高兴地回答:“当然想啊!”王指导员等带兵人员提出要看看他写的字,杨明臣抱起厚厚一大摞自己写的毛笔字和字迹整整齐齐的作文本时交给他们看时,他们大为惊讶。王指导员拍着杨明臣的肩膀高兴地说:“小伙子字写的真棒!文章也写得好。”通知他先按指定时间到公社参加应征青年目测,体检时只要身体没有大的问题,就把他接走。经过体检无大碍,杨明臣被正式批准入伍。在收到入伍通知书那一刻,他激动万分,兴奋得一宿都没睡好觉。1973年12月25日,杨明臣告别了父母,参军来到了武汉军区空军某部,部队驻地在河南省鲁山县。
到部队后新兵训练两个月,杨明臣的特长优势凸显,写版报、教新兵唱歌这些看家本事全都派上了用场。两个月的新兵集训,他只参加了一个月,未等新兵集训结束,就直接被调入了该部队的电影组 ,学放电影,当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机关兵。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1975年,武汉军区开办了一期为期半年的“全军美术培训班”,学员来自陆海空三军各大军区的美术骨干,授课的美术老师都是全军最好的专业美术工作者,杨明臣很幸运的被选送到了培训班学习了半年,学到了美术书法基础理论知识,把他引上了艺术之路。
艺术的天赋,良好的文化氛围,工作上的出色表现,杨明臣很快被吸收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了同期入伍中进步最快的。1976年12月部队选拔义务兵上大学,这也是武汉军区空军最后一批保送的工农兵学员。当时负责管干部的副政委同他谈话说:你字写得好,工作干的也不错!但是便宜不可能都让你占了。你是想当干部,还是想上学?杨明臣想,凭自己的表现提干是迟早的事,但上学的机会不可能总有,先学本事要紧,于是果断回复领导:“我想上学去”。就这样1976年12月,杨明臣被顺顺利利选送到湖北大学政治教育系读书。大学的四年学生生活,使他拓宽了视野,增加了知识积累和理论储备。1980年1月杨明臣毕业回到了原部队,被提拔任命为团政治处宣传股干事。
1982年根据上级指示,抢救党史军史资料,各大军区都成立了党史资料征集组办公室,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杨明臣,被借调去为老红军、老八路撰写回忆录。1983年杨明臣被调入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秘书处当秘书。首长很器重他,为了栽培杨明臣,让他补上基层锻炼这一课,1984年初,下派杨明臣到武汉军区空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飞行一大队当了副政委。由于工作努力,他当年荣立了三等功,并被推举为武汉军区空军党代会代表参加了党代会。
1985年部队精简整编,武汉军区空军编制撤销,只保留了空军武汉指挥所,后改为空军武汉基地,杨明臣先后担任过指挥所政治处的副主任、主任。当时硬笔书法很流行,甚至到了火爆全国的程度,他组织青年官兵练书法、办展览,并经常向报刊投稿。他在创刊不久的《书法报》上发表过多篇硬笔书法作品,不断扩大了知名度。
杨明臣还谈到在武汉军区空军工作期间,他有幸结识了原空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马国昌。马国昌是个老八路,干起工作来,总是充满激情,风风火火,他从马部长身上学到了做人写字做事的深刻道理。1994年杨明臣被调入空军政治部,先后担任过空军政治部政研室副师职研究员、组织部副部长,1999年9月,被任命为空军设计局政委。
杨明臣钟情于书法,痴迷于书法。他虽然从了政,但他对官场没有太多的眷恋,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他没有跟风流俗。他认为人的一生很短暂,要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写字是他一生的挚爱,每当一拿起笔来,毛笔在宣纸上舞动,笔尖在黑白之间穿梭时,什么功名利禄,忧愁烦恼,统统被抛到了九霄云外,精神上的愉悦是没有进入意境的人所想象不到的,这才是他所想要的真正人生。
2000年—2003年,杨明臣把全部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到了书法上,他不仅沉潜在各种经典碑帖中笔耕不辍,而且通过各种渠道拜访求教于欧阳中石、李铎、刘炳森等当代名家,还与孟凡锦、赵勇等在军事博物馆举办了八人联展,并在刘炳森、申万胜两位副主席的推荐下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2003年初夏,时任总政艺术局干事(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翔找到他,为配合中国书协举办的第八届全国书展,7月,总政要组织举办“首届全军书法骨干培训班”,从各大军区选两个人来搞封闭式培训,时间为3个月,请了30位全国书法名家来辅导。这次培训被军队书法爱好者称为“黄埔一期”。杨明臣积极配合他们准备场地,组织活动,并有幸参加了这次强化培训班。2004年2月他创作的楷书作品入选全国第八届书展,在这次创作集训中,他在名家的指导下,正式把魏晋小楷确定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为了能够抽出时间有更多的精力研习书法,弘扬中国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2004年杨明臣正式向主管领导提出申请,要求离开空军设计局领导岗位。报告获得批准后,他感到的是一身的轻松。在待分配期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书法的学习研究创作之中。
2004年7月,杨明臣上了刘炳森先生捐助的人民大学首届书法高研班,两年制,一年集中学习4次,每次15天。通过听李学勤、欧阳中石、金开诚、沈鹏等全国顶尖级的老师讲授书法理论和创作经验,眼界大开,此后开始参加中国书协的各项展览,屡屡获奖入展,一发不可收拾。从2005年开始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委员会副主任,除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的活动外,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举办过楷书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临摹、小楷技法等讲座。并在“夕阳红”栏目、长沙理工大学、河北廊坊书法学院等讲过书法课。在杨明臣教学工作室集中学习过的学员,掌握了一套系统的楷书训练方法,楷书创作都有了长足进步,大多数走上了专业的书法道路,不少人入选全国书法展,有的在兰亭奖、全国展中获奖。
2008年5月,杨明臣被调入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担任了书法组组长。
杨明臣谈及自己几十年来自己的人生历程,作为一个农家子弟,能够从河南鲁山空军的一个基层部队,走进北京的空军大院,得益于与书法结缘。书法是他一生的挚爱,书法成就了他的人生。

卓尔不群专攻小楷
著名书法家李铎曾称赞杨明臣:“他写字很用功,很得法,有思想,有悟性,楷书和行书写的都不错,是军队书法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著名书法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张荣庆先生评价说:“业内同道大概都清楚,重量级的军旅书家里头,杨明臣君算是一号。明臣写字,一直遵循“二王”一路,长于楷书及行草, 而给人们印象尤深者,乃是他的小楷”,“明臣痴迷于书道,历有年所。他的学书之旅艰苦而漫长。他有明确的艺术追求,一路下来他的表现很是沉稳,很有定力,不慌不忙,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积累日久,乃克其功。这就跟某些急功近利,朝三暮四,追风弄巧,热衷于燥进之辈形成很大的反差。”
 当我问及明臣先生,为什么以小楷为突破口研习书法时,他说:“这条路上走的人少,我不想在人多的地方再去凑热闹,小楷要给人以平和简静,不激不历的感觉,观之如月下散步,夜听秋蝉,清新自然。甚至从作品的简远静谧之中,能感受到作者的仪态心声,因为这种宁静不仅出自于手,更是发乎于心。”我想书家能达到这种心境谈何容易,在这个经济社会,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各种诱惑很多,能静下心来写楷书的人不多,能静下心来写小楷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杨明臣先生独树一帜,能够耐得住寂寞,经住诱惑,静下心来,踏踏实实的写字,精神可嘉,难能可贵。
杨明臣说,“大字观其势,小字观其精,攻小字,就要把字字、笔笔写精到,自细微处见风采,从精严处观雅美。”杨明臣所作小楷,法度严谨,点画精到,处处体现着潇洒简约和静雅的韵趣。 笔画的起止、映带、提按、一板一眼,无不中规中矩,不激不历,从容大度。书法是慢功夫,书法靠悟性,书法靠执着,书法靠学问滋养。写字不是书法,书法讲的是法度,是人格的外在表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杨明臣在学书的道路上做到了持之以恒,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经过了40多个春秋的辛勤耕耘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著书立说弘扬楷艺
当我问及楷书如何传承和创新时,杨明臣说,传承和创新是一切艺术永恒的规律。书法是我国的四大国粹之一,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它的传统性。楷书发展到今天,功用性尚未完全消失,艺术性已经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文化自信,吹响了全面恢复中华传统文化的号角,预示着中国书法楷书的春天已经到来。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倡导的“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就是要提倡书法回归传统,要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经典”的浓厚氛围。
杨明臣说中国书法离开了传统就等于失去了根基,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唐楷把中国书法楷书艺术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界,王羲之、颜真卿是中国书法的两条大河,也是中国书法难以逾越的两座巅峰。作为一名书家只有在两条大河里沐浴洗礼,始终不渝的追随登峰,才有可能领略到书法艺术的独特之美。
杨明臣还谈到,现在一些书法的展赛中,有的人视楷书为敝履,不屑一顾。更有甚者自命不凡,超越了古人,一些人故作姿态,打着创新的幌子,以蔑视唐楷来标榜自己的所谓“新派”,究其原因就是不懂楷书,不入流,更谈不上入门、入道,终究是经不起历史检验和被时代所淘汰的。
历代先贤告诫我们,要想写好字,必先学做人。唐代字写不好,不会写诗是入不了仕的,所以唐楷才达到了艺术的顶峰。作为唐楷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说过:“心正则笔正”,学书不仅仅是练技法,更重要的是把人做好,多读书,增加文化底蕴,书法是需要学问做滋养的,不读书写出来的字,不可能有书卷气。古代没有专职书法家,都是业余的,只有把人生融入笔墨,作品才能有厚度,有韵味。书法是慢功夫,急功近利不行,学书法先学做人,只有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临帖,才能领悟书法的真谛。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大环境下,只有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的人才有可能静下心来写字,尤其是写小楷,更是需要这种心境。
杨明臣遵循做人——读书——写字的轨迹,辛勤耕耘,笔耕不辍,一步一个脚印的步入了书法艺术的殿堂,走到了当代中国书法的最前沿,成为了当代的楷书的主流书家。
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委员会副主任的杨明臣一方面潜心楷书理论研究,先后发表了多篇学书术论文,撰写出版了《小楷丛稿》一书,这是一本别开生面的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填写了书法专业上的一项空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业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另一方面他积极推进普及楷书的教学活动,为迎接楷书春天的到来奔走呼号,倾心尽力。
时间在茶叙中流失的很快,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过去了。通过和杨明臣先生面对面的对话交流,感受很多,受益匪浅,看到了他对书法的挚爱和不同凡响的别样人生,也看到了中国书法的希望和未来,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他欢迎我方便时再来交流书法,共同切磋,令我感动。
楷书兴,则书法兴。在国家弘扬中国书法传统艺术的今天,企盼着杨明臣先生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企盼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在引领中国书法前行中再立新功,让中国书法这一古老的国粹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风采。

来源:丰台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