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说,石家庄是火车拉来的城市,缺乏足够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有不少石家庄本地人也这么认为。其实呢?不是石家庄没有历史和文化底蕴,而是你不知道。
1974年冬天,河北考古工作队在平山县三汲进行田野普查,发现了当地农民在三十年前挖出的一块石头,上面有很多奇怪的字,像甲骨,又像大篆。于是他们就把这块石头送到北京,请先秦史专家李学勤先生鉴定。鉴定结果和后来的考古发现震惊了全世界,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2200年的中山国横空出世,惊艳亮相。据考,中山国是中国春秋末年由鲜虞人建立的一个小国,战国初年逐渐强盛起来,创造了极为光辉灿烂的文明。公元前506年以前,白狄的分支鲜虞氏在今河北省中部一带建立中山国。“中山”之名第一次出现是在《左传》中。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领族人在“顾”(今河北定州)建立了中山国的新都。公元前407年,被魏文侯派军攻占。中山国被魏军攻破时,中山桓公尚且年幼,经过20年的积蓄与反思,加上有利的政治环境,公元前380年,中山桓公复兴了中山国,并在今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一带建立了新的都城——灵寿城。复兴的中山国地处燕、赵两大强国之间,尤其是身处赵国腹地,将赵国邯郸通向另一个政治中心——代地的便捷道路封锁,因此自立国以来就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赵国多次对中山国用兵,由于中山国的坚甲利兵与当时的政治格局等多重因素,并没有取得成效。
经过桓公的励精图治,中山国取得了立身的基础。约公元前339年中山成公继位,他继承先祖遗风,继续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制度,发展生产。在这期间中山国的政治、文化等不断与中原华夏族融合、同化,国力进一步增强。公元前327年前后,中山王厝继位。在他在位期间,中山先是参与了“五国相王”,再是伐燕取得大胜,“错处六国之间,纵横捭阖,交相控引,争衡天下”,达到历史的鼎盛时期。战国时期征战频繁,中山国疆域随着国力增强不断扩大,《战国策·秦策》记载:“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根据史料记载分析,中山国强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河北保定地区南部、石家庄地区大部、邢台地区北部及衡水地区西部。南北从鄗至鸱之塞约200公里,东西从井陉到付柳约150公里,按中山王厝墓出土《兆域图》所标长度比例推算,中山国疆土合战国时长度单位为南北距离606里,东西距离454里,总面积恰与“方五百里”之说吻合。公元前313年,王厝去世,继任者子资由于内政外交政策不当,国力逐步衰落。公元前296年,经过十年的征伐,赵国终于攻破中山国都城,王子资出逃至齐国。赵国扶植尚为中山国君,第二年,赵国又将王尚迁徙至陕西肤施,一代强国战国中山国至此宣告最后灭亡。
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对中山古城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探明了城址的平面呈不规则的三角形,面积约60平方公里,分为东西二城,东城是宫殿区和手工业作坊区,西城北部和西城外为王陵区,南部为居民区。在王陵区内发掘了两座大型的陵墓,两墓呈东、西排列,西边的1号墓为中山王厝墓,东边的6号墓,墓主人为王厝父亲成王墓。两墓的地面均有夯筑的巨大封土堆(坟丘),其上再筑享堂等墓上建筑。1号墓的封土堆东西宽92米,南北长110米,高约15米,自下而上成三级台阶状,从砾石散水和柱洞的情况判断,这是一座周绕回廊、上覆瓦顶的三层台榭式建筑。墓的两侧各有2座陪葬墓,封土前有对称排列的车马坑、船坑和杂殉藏坑。墓室为中字形,中间是方形的椁室,南北长14.9米,东西宽13.5米,南、北方向各有一阁墓道,全长110米。6号墓规模略小,但形制相同。
两墓中共出土随葬品19000余件,有青铜礼器、陶礼器、漆器等。其中青铜器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如金银镶嵌龙凤形铜方案,器足以四只卧伏的小鹿承托一圆圈,圆圈之上是蟠螭绕成的四龙四凤,龙顶之上又承托一方案;十五连盏铜灯,高84.5厘米,形状就像是一颗大树,树上攀援着游戏玩耍的群猴,树下立二人仰面挑逗,造型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妙趣横生;中山王厝铜壶和嗣子铜壶共有铭文1101字,确切记述了墓主人和中山国世系及有关的史实,是研究中山国历史的重要史料。此外还有银首人俑铜灯、银镶嵌双翼神兽等,均为精美非凡的艺术珍品。仅在河北省博物院“战国雄风古中山国”专题陈列中的青铜器,就有四五百件(套)之多,居河北古代史陈列青铜器之首。(来源:长城知事)
编辑:何建坪
责编:徐零瑶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