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义在海南。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哈佛大学荣誉退休教授、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前主任、社会学家、汉学家、美国著名中国问题和日本问题专家傅高义(Ezra Vogel),当地时间12月20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病逝,享年90岁。他逝世的消息在中文世界激起的反响甚至要超过大洋彼岸。连日来,各中文主流媒体、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相继发文表示哀悼和怀念。
我们为什么如此怀念傅高义?
2013年4月,恰逢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5周年之时,第二十三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海口举行期间,海南日报记者对傅高义进行独家专访,围绕海南改革开放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傅高义的谦谦学者之风、对海南情况的深入理解和对改革开放的深刻洞见,让海南日报记者印象深刻、记忆犹新。在此,回顾他与海南这段“情缘”,亦可管中窥豹,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那时候的海南我很熟”
傅高义在中国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与他退休后完成的著作《邓小平时代》有关。2011年,英文版《邓小平时代》出版,立即引起轰动;随后中文版出版,创造了学术著作3个月热销80万册的奇迹。2013年,当第二十三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海口举行时,傅高义已经是当时出版界的“顶流”,短短两天时间里的三场读者见面会都是座无虚席。
时年83岁的傅高义有多大魅力,用现在的话来说简直是“开口跪”。傅高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实际情况的掌握程度,都让人为之叹服。在书博会现场,有读者提问时“跑题”,希望傅高义对自家孩子的学习给出建议。老先生先是用平缓的语速自嘲“年纪大了、学得不好”,然后诚恳地建议,“要不局限于课本,广泛地阅读,不断努力去观察分析问题并加以讨论学习。”
这确实是傅高义学术生涯的经验总结。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之时,教授对他说,如果想做好美国社会研究,就应该到国外了解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于是他先来到日本,用了几年时间学习日语,扎实开展家庭调查,先后出版了《日本的新兴中产阶级》《日本第一》等知名学术著作。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他将学术视野投向中国,坚持不懈学习汉语,大量收集当代中国的资料。从1973年首次访问中国内地开始,他又抓住机会在中国特别是广东做了大量田野调查和访谈,掌握了令人叹服的丰富材料,从此奠定了其独特的学术地位。
此后,傅高义会定期到访中国并居住一段时间,足迹遍布全国10多个省市区,与各地的政府机构、企业、媒体广泛接触交流,留下了许多好“人缘”。以2013年的情况为例,他在中国10多个城市举行了见面会等活动,媒体采访报道的网络搜索结果达上万篇,其中只有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谈到了海南改革开放的情况,其信手拈来历史材料的能力让人钦佩不已。
傅高义在专访时回忆道:1980年夏天,他第一次来到海南,做了为期一周的调查;1987年,他为了撰写《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在广东做了7个月的田野调查,到了海南的许多地方;为了撰写《邓小平时代》一书,他直接访谈了300多人,包括在广州访谈雷宇。此后,他也多次短期访问海南岛……毫无疑问,他是美国学者中系统研究海南改革开放的第一人。“我到过海口、洋浦、那大、八所、三亚、华侨农场等很多地方,那时候的海南我很熟。”接受专访时,傅高义用幽默的口吻说,露出开心的笑容。
傅高义倾注十年心血撰写《邓小平时代》。资料图
为美国人、为普通人、为年轻人写作
在日前举行的外交部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赞扬傅高义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是对一位美国学者的高度评价与由衷赞誉。尽管《日本第一》《邓小平时代》等书在日本、中国的销量比美国更大,但傅高义一直强调,他是为美国人特别是美国普通人写作。自称“小镇青年”出身的他曾言,其学术目标就是用小镇青年能理解的方式向美国普通人讲述世界的变化。
的确,傅高义学术研究和写作的初衷始终是为美国服务,但这并不影响他获得了中国读者的广泛认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他就始终认为中美关系非常重要,希望通过他的研究和写作,帮助美国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一个客观的、真正的现代中国。“《邓小平时代》写的不光是邓小平一个人,而是中国一个时代的变化。”他说。
以客观理性的视角看待世界、善于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变化、将最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普及给大众……傅高义作为一个社会学家的严谨治学态度,在中美关系面临错综复杂考验的当下,更加难能可贵。正如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在推文上所写的:傅高义一生致力于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他对中国的智慧和见解不仅对研究该领域的人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对整个世界来说也是如此。
对海南读者来说也是如此。在2013年的专访中,傅高义多次强调,他所揭示的,是一种历史进程的背景,是尽量原汁原味的历史材料,让普通人也能看到,我们走过了什么样的道路,以及为什么这样走。他还认为,中国“90后”年轻读者对改革开放历史的了解也许是不够的。“如果中国读者能够读《邓小平时代》这本书,帮助他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那将是我的荣幸。”他说。
“海南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的价值不会改变”
傅高义最后一次到访海南5年后,2018年,中央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宣布,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赋予了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使命。今天,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已经顺利开局。此刻,再次回顾傅高义当年关于海南改革开放的诸多见解,更觉意味深长。
关于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傅高义认为,邓小平充分考虑了各方面的情况,以极为广阔的视野推动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在中国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海南的意义仍然十分重要,海南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的价值不会改变,海南的特区体制仍然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关于产业发展,傅高义认为,密集型工业并不适合海南,海南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热带农业、城市经济的发展对海南也很重要。他还提醒,要重视旅游、房地产等发展给海南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
这些真知灼见,与今天正在海南发生的现实十分吻合。
2013年的海南之行中,傅高义认真研究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的主旨演讲和在海南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认为海南仍然走在邓小平(开创)的道路上。“我对海南一直很有兴趣。”傅高义说,“希望以后还有机会继续研究海南。”但是这已经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人物简介:
傅高义(英文名埃兹拉·沃格尔)
1930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他对中国和日本问题研究造诣很深,被认为是美国为数不多精通中日两国事务的学者。他曾两度担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并于1993年至1995年在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担任负责东亚事务的情报官。他的《邓小平时代》一书被视为向西方客观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的重要著作。去年7月,傅高义与史文等人共同执笔在《华盛顿邮报》网站上刊登题为“中国不是敌人”的公开信。今年4月,傅高义曾与近百位美国前政府高官、专家学者一同呼吁美国与中国开展合作,共同抗击新冠疫情。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