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视窗-城市印象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The messenger of Chinese culture covers over 39 countries and regions

  • 中国文化视窗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创新”的理念,努力为人民提供昂扬向上、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CVNTV insisted on “content is king”,provide an enterprising spirit pabulum for people,telling the legend of China,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红色资源绿色发展 北疆草原再谱新篇

浏览量:7.63万次 发布时间:2021-06-25 16:41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作者: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70周年华诞。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国人民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一路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岁月都留下了动人的历史印记,每座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网策划推出“跨越70年·中国的故事”系列报道,记者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记录下各地70年间的发展变化,以小见大,展现国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图景,在生动的历史变迁中感受新中国奋进的磅礴力量。
夏日的鄂尔多斯草原,天蓝草绿。午后的一场大雨带来了清凉,在鄂托克前旗城川镇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来自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统一战线领域的学员整装待发。“为了信仰而活”,来自康巴什人大的蒙古族学员园皓感触颇多:“坚定信仰,才能更好地前行。我们在这里接受红色教育,回到工作岗位上更加努力、踏踏实实地工作,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处的鄂托克前旗位于鄂尔多斯市西南部,于1980年8月建旗,蒙古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1%,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开辟的第一个根据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年代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摇篮、党的民族政策的发源地和“试验田”;在革命战争年代,鄂托克前旗是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北部屏障,有着特殊的红色记忆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革命老区的人民群众生活得怎么样?近日,人民网记者走进北疆草原鄂托克前旗进行深入采访。
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富丽娟 摄)
“依靠着红色培训基地和发展红色旅游,日子比以前红火多了。”
统一的红军服装,整齐有序的队列,铿锵有力的号子……走进鄂托克前旗王震井纪念园培训基地,来自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实验中学的学生们正在进行“红色教育”。“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飞扬的革命年代,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令人肃然起敬,红色精神薪火相传,我们要做新时代的接班人。”在城川镇红色拓展训练基地系统学习两天后,高二学生孙续彤告诉记者。
     鄂托克前旗红色培训基地,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络绎不绝。(鄂托克前旗党委宣传部供图)
据此不远处的大沟湾村,村民刘接正在自家的农家乐厨房里忙碌:“依靠着红色培训基地,我这个小店的收入翻倍了,每个月纯能有5万多元,日子比以前红火多了。”刘接告诉记者,没想到这个农家乐生意能这么火:“过去一直种地,每年收入四五千元,孩子们要上学,家里还要日常开销,根本不够花。”刘接说,自从开了农家乐,每天客人不断,而且不受季节的影响:“咱这边的客人主要是培训的学员,和一般的游客还不一样。一年四季客人都很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鄂托克前旗走过了39年光辉历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建旗之初,鄂托克前旗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信息闭塞;上世纪90年代,鄂托克前旗被认定为国家级贫困县,如何让老百姓脱贫致富,成为当地发展的头等大事。经过多年的砥砺奋进,2018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4亿元,是建旗之初的 825倍(1980年只有1641万元)。“那时候日子过得紧巴巴,咱们守着金饭碗却过着穷日子。” 城川镇糜地梁嘎查老党员陈占志回忆起当年,感触颇多:“没有柏油路、不通汽车、不通电……”陈占志说的“金饭碗”,指的是当地的红色旅游资源。
一条红色文化主线,唱响了鄂托克前旗丰富的红色文化基地建设的新凯歌。进入新世纪以来,鄂托克前旗按照建设“内蒙古自治区一流的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和“全国性的民族干部培训教育基地”的定位,立足独特而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文化,建成了以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和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中心,三段地革命历史纪念馆、王震井纪念园、滴哨沟战场纪念园等6处红色培训教育基地配套“组合”起来的“1+6”红色教育培训基地。
2011年,鄂托克前旗摘掉“国贫县”的帽子。陈占志常常感慨“好日子来之不易”:“就拿咱城川镇来说,变化可以说真是翻天覆地的。咱们这个镇子如今称得起花园小镇的名号。”去鄂托克前旗怎么走?如今的鄂托克前旗再也不用为交通不便发愁。家住城川镇克珠日嘎查的敖特根稍回忆说:“小时候,我从家到镇子上的学校,70余公里的路程,需要走上整整一天的时间。而如今路修好了,开车只需要一个小时就到了。”敖特根稍告诉我们,2016年旗里建设的1640公里的乡村公路,2017年建设的S216敖勒召其至掌高图(蒙陕界)段公路,连续两年创下了鄂托克前旗交通建设史上的新奇迹,见证了鄂托克前旗交通发展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久前,鄂托克前旗通用机场试飞仪式举行。通用机场的建成,将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和鄂托克前旗的全域红色旅游的发展“立足地区实际,通过搭建红色课堂、开展红色体验、组织红色活动、倾听红色经历、参观红色基地等方式,让学员亲身体验感悟长征路上的艰辛和困苦。”培训讲师其格勒告诉记者,学员们在品尝黄米饭、南瓜汤中忆苦思甜,在激情高唱红色歌曲中触摸革命历史血脉。
红色培训教育基地很快“火”起来了。截至目前,基地先后承接来自北京、广西、宁夏、陕西、内蒙古等8个省市区的各类主体培训班233个班次,培训学员30万余人。2018年,全旗共接待游客109.58万人次,同比增长16.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1亿元,同比增长20.3%。
“云端牧场上智慧放牧,咱牧民再也不用赶着牛羊满地跑。”
每天清晨,昂素镇牧民孟克巴雅尔都要打开家中的“草原电子眼”监控屏幕,把自家草牧场巡视一圈。方圆5公里的牧场,孟克巴雅尔不到5分钟就看了一遍:“咱用智能手机操控户外摄像头时,监测到的数据也会同步上传。”数据流的另一端,鄂托克前旗大数据中心应用近5年的“草原大数据”——平台会对片区内的数据进行云计算处理,实时分析植被盖度变化,监测土壤水分情况,研判载畜量是否合理,并提供定制化的牧场管护建议。草原牧场环境和畜牧业生产全部纳入“云端管理”。
孟克巴雅尔为记者演示“智慧放牧”系统。(富丽娟 摄)
在孟克巴雅尔家的蒙古包里,“智慧放牧”设备一应俱全。他现场向记者演示操作:“这个在手机端也可以看,拿起手机轻点几下,在屏幕上缓缓滑动,羊圈各个角落就都能看到了。”目前,昂素嘎查270多户牧民,近三分之一家庭用上了“智慧放牧”产品。据统计,全旗科技对农牧业贡献率超过80%。旗生产力促进中心研发的全自动畜牧饮水槽、太阳能集中采暖供热系统、智能化门窗控制系统等,正在草原上推广,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启“云端放牧”新生活。“有了这些设备,咱们农牧民不用像过去那样,追着牛羊满地跑放牧了。繁重的劳动减轻了,空出来的时间就可以搞旅游了。” 作为红色基地“三同”体验户,昂素镇牧民孟克巴雅尔这两年的生意越来越好:“咱们这边红色培训基地的学员多,带动着我们的客流量也大起来,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百余人的培训团队。”
创业之初,孟克巴雅尔以精致的小别墅为大本营,建起了3000亩的现代家庭牧场。说起家中的“小别墅”,孟克巴雅尔说,如今条件好了,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从城镇居民到农牧民都住上自己喜欢的房子了。”当地宣传部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说,建旗初期,鄂托克前旗人居住的是“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这种房子取代了过去破旧的土坯房,“墙也不再是土胚墙,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屋内有简单的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自2011年以来,鄂托克前旗在农区、牧区、矿区新建了新型村庄,不断推进现代家庭农牧场示范户建设,新农村千余套靓丽舒适的平层别墅拔地而起。如今,生活富裕起来的前旗人,住房有了更多的选择:“农牧民住进楼房、别墅,这早已不是新鲜事了。”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孟克巴雅尔的牧家乐不断扩大规模。他将老乡们手工制作的各类奶食品、手工艺品,集中到自己的“牧民超市”代卖:“别小看这些小玩意,老乡们靠它们可以脱贫致富。”孟克巴雅尔给我们展示一件手工的鄂尔多斯头饰小工艺品:“这个可以卖到两百多元的好价钱,很受游客们的欢迎。”去年,孟克巴雅尔经营的牧家乐接待游客近万人次,收入上百万元。“我还带了两户贫困户,目前其中的一户已经脱贫了。” 孟克巴雅尔看来,一人致富不算本事,要带动全村一起富起来。”
编辑:何建坪
责编: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