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视窗-北京频道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The messenger of Chinese culture covers over 39 countries and regions

  • 中国文化视窗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创新”的理念,努力为人民提供昂扬向上、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CVNTV insisted on “content is king”,provide an enterprising spirit pabulum for people,telling the legend of China,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前门大街,老北京最热闹的地界儿

浏览量:13.69万次 发布时间:2023-08-15 14:03 来源:北京东城 作者:李俊玲
前门大街位于京城中轴线上,北起前门月亮湾,南至珠市口,全长840米,明、清至民国时皆称正阳门大街。1965年正式定名为前门大街。
IMG_256
前门大街自明朝扩建外城以后,就成了北京城里寸土寸金之地,这里人来货往,商贾云集,热热闹闹地延续了几百年。有人描写前门商业繁华的盛况时这样写到:“五色迷离眼欲盲,万方货物列纵横。举头天不分晴晦,路窄人皆接踵行。”在《燕京杂记》中这样描述北京的商业景象:“京师店市,素讲局面,雕红刻翠,锦窗乡户,招牌至有高三丈者。夜则燃灯,数十沙笼角灯照辉如白日。其在东四牌楼及正阳门大栅栏尤为卓越。”老北京有一句顺口溜,叫做:东四西单鼓楼前。这几个地方在旧时都是游人如梭的繁华商业区,而其中最为繁华的就是前门大街。
IMG_257
正阳门箭楼和瓮城。方砚 绘
前门之所以能成为北京最繁华的一条街,和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客观环境、交通运输及各方面因素分不开。自明朝迁都北京后,前门外建起了铺面式的“廊房”。永乐元年(1403),明朝政府将浙江、苏州等地的富商搬迁到此落户。嘉靖二十三年(1553),北京南部增筑外城,经大运河运来的货物到达通州码头后,大部分转运到这里集散,更招来各地商客落脚南城,摊店、集市纷纷出现,最终形成了前门商业区,造就了前门大街的繁华。
IMG_258
老北京前门大街。方砚 绘
清代文人俞清源在《春明丛谈》中曾这样描述前门大街的繁华和热闹:“珠市口当正阳门之冲,前后左右计二三里,皆殷商巨贾,设市开廛。凡金银珠宝以及食货如山积,酒榭歌楼,欢呼酣饮,恒日暮不休。”由此可见,在前门大街转一遭,便可满足购物、餐饮、娱乐多方面需求。且不说前门大街上的“金地”大栅栏,只鲜鱼口、布巷子、肉市街里的老字号店铺也够您逛一阵的。
IMG_259
2008年,修缮后的前门大街正式开街。
月盛斋,这家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老店,过五牌楼往南路西便可找到。它是1950年因修天安门广场才从户部街迁到这里的。就象它的店名“月月兴盛”一样,月盛斋的五香酱羊肉早在清嘉庆年间就已行销全国,连慈禧也点着名儿要吃这里的酱羊肉。为了往宫里送肉方便,在光绪十二年(1886),特发给月盛斋四道腰牌。外地来京的游客在返回时都忘不了带上一盒月盛斋的酱肉。月盛斋的有名还见于多种文献记载。《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这样写道:“正阳门户部街路东月盛斋,所制五香酱羊肉为北平第一,外埠所销甚广,价之昂亦无比。”同治年间的《都门纪略》中对月盛斋酱羊肉也是倍加欣赏,写诗赞道:“喂羊肥嫩数京中,酱用清汤色煮红;日午烧来焦且烂,喜无膳味腻喉咙。”
IMG_260
沿着路西再向南,有一家一条龙羊肉馆,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老板希望生意兴隆,事事顺心,便起名叫“南恒顺”。相传光绪二十三年(1897)春的一天,店里来了两个人吃完饭却没钱付帐,掌柜对他们两人说:“没什么,您们二位请便吧,什么时候方便给带来就行了。”第二天,一个小太监把钱送来了,这时大家才知道,昨天来店里吃饭的是光绪帝。南恒顺赶紧把光绪坐过的方凳当作“宝座”供了起来,没多久,皇上在南恒顺吃过饭的事就在京城传开了,店里的生意因此更加兴隆。后来,人们把南恒顺改口叫做“一条龙”。
IMG_261
路西还有一家老字号是前门盛锡福帽店,它开业于民国26年(1937),当时一些著名的帽店经营的都是老式帽子,而盛锡福经营的是新式的四季时帽,像巴拿马草帽、美式呢帽、西式女毡帽、前进帽等等。时尚前卫的风格,细致的选料和做工,和气礼貌的待客之道,使这个店天天顾客盈门。
IMG_262
从五牌楼沿前门大街路东往南走,有一家庆林春茶叶庄,这是1927年福建人林子训在京城开的第三家店。这个店名起的相当学问,可解释为“庆贺林子训的茶庄像春天的万物一样繁茂兴盛”。庆林春的茶叶讲究颜色清淡、味醇杀口、有后劲儿,茶叶的包装也与众不同,每张包茶叶纸上都印着“庆林春茶庄,前门大街路东,红绿花茶”字样,以此作广告。不仅如此,这个店还专门有两、三个“跑外的”推销员,带着各种小包装茶叶样子,到茶馆、澡堂子、戏园子、饭馆推销。正是因其所处位置好,货色齐全、物美价廉,再加上独特的经营方式,所以一开业,生意就很兴隆,成了北京城里数得着的名茶庄。如今,庆林春茶庄特制的茉莉小叶花茶依旧为北京人所喜爱,已列入东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IMG_263 民国年间,在前门大街上的通三益干鲜果
再往南走,以卖秘制秋梨膏而驰名海内外的通三益就到了。它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是老北京一家久负盛名有着三间门脸儿的干果海味老字号。因为它是通州三益贞南货店的分号,所以取名通三益。最让通三益扬名的要算这个店按清朝宫庭秘方自制的“醉翁秋梨膏”,现在叫“青松秋梨膏”。
IMG_264
通三益南边路口可以看到位于肉市里的百年老字号全聚德,它创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全聚德中暗含着创始人杨寿山的字全仁,取“以全聚德,财源茂盛”之意。因清朝时没有烤鸭这个词,当时叫烧鸭,所以全聚德诞生时叫烧鸭店,又因其烤鸭的制作方法是挂炉烤制,也叫挂炉铺。1964年,在肉市胡同店铺的前面盖起了楼房,并在新旧楼间修建了天桥,扩大了经营面积。
IMG_265
再向南行,有一家颇有名气的烧麦馆,也是因为皇帝的光顾而出名的都一处。都一处开业于乾隆三年(1738),至今已有283年的历史了。据传说,乾隆十七年(1752)除夕,夜半时分,有位“大人物”一时兴起,领了两个侍从,乔装改扮,瞒了家人,悄悄来到京城大街。他本想出来寻个热闹,不想所有的店铺都关门了,只有一座门前挂着“李记”旗号的小酒楼里还传出店小二的吆喝声,于是便进店坐下,要了几样小菜,觉得很可口,问伙计:“酒店叫什么名?”伙计答:“小店没名。”这人听后,看了看周围,听着外面的鞭炮声,很感慨地说:“这个时候还开门,京都只有你们这一处了,就叫‘都一处’吧!”这件事,店里的人谁也没放在心上,但忽然有一天,十几个太监给李家酒店送来一块写着“都一处”的虎头牌匾。大家这时才明白,除夕晚上来喝酒的那个人是乾隆皇帝。于是店里的人把皇帝亲书的牌匾端端正正地挂在店中,乾隆皇帝坐过的椅子也供了起来。就这样,乾隆皇帝在都一处喝过酒,都一处有“宝座”,使都一处很快兴旺发达起来。
IMG_266
说起前门大街的热闹,鲜鱼口街是不能不提的。这条街隔着前门大街与大栅栏街相对,建于明代,清代始成规模。这里的店铺密度和客流量一点儿都不亚于大栅栏。要买头上戴的,这里有马聚源帽店和黑猴帽店。“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踩内联升,腰缠四大恒”,这流传在老北京的顺口溜,说明马聚源的帽子位居清末北京帽业之首,是名牌儿。黑猴帽店就更有故事了。
明末清初,山西人杨小泉带着一只黑猴儿来到京城,在鲜鱼口内开了一家帽店。杨小泉将黑猴儿整理得干干净净,让它在店内出入迎接客人。忙的时候,杨小泉只要对黑猴儿喊一声:“去,把门打开。”黑猴儿便乖乖地走到店门口,拉开店门,然后等客人进门后,它才离开。这使京城的人感到惊奇,干脆就把杨小泉的帽店称为黑猴儿帽店了。
鲜鱼口里的药店也是出了名儿的。1933年,一种中国人研制的闻药取代了日货宝丹而独占鳌头,它就是位于鲜鱼口长巷头条北口,坐西朝东的小药铺长春堂研制的避瘟散。当时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三伏热,您别慌,快买闻药长春堂,抹进鼻子里通肺腑,消暑祛火保安康。”
IMG_267
走进鲜鱼口不远,稍微留意,就会发现路南有座两层的旧式铺面小楼,这里曾经是享誉京城的会仙居炒肝店。这个店在同治元年(1862)就已开业了,只不过起初只是个小酒馆,后来他们自制了炒肝,卖得相当火,成为流传到今天的北京风味小吃。只是后来经营不善,被它斜对面的天兴居取代了。所以,每当提起北京的炒肝,人们都会想到鲜鱼口里的天兴居,而渐渐忘却了会仙居。
IMG_268
如果想吃大餐,可以到位于鲜鱼口的便宜坊烤鸭店,这也是驰名中外的老店。它创业于清咸丰五年(1855),至今已有166年的历史。便宜坊与全聚德不同的是,这里做的是焖炉烤鸭。这种做法由南方传入,《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的“南炉鸭,烧小猪,挂炉肉”,其中的“南炉鸭”指的就是便宜坊的焖炉烤鸭。
IMG_269
东西买了,饭也吃了,接下来得洗个澡解解乏了。位于鲜鱼口的兴华园浴池就是个不错的地方。相传1940年,一个军官发了财,买下原来的天有信布店,改浴池,起名兴华,专为有钱人服务。因北京浴池业兴盛于清末民初,所以兴华浴池的历史并不很长。
IMG_270
前门大街的繁华与热闹,除去众多的买卖商家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梨园的锣鼓点儿。清朝中晚期,由于京剧的兴盛,做官的、为民的、经商的、做工的都喜爱京剧,又因为清朝初时,清政府就已明令京师内城“永行禁止开设戏馆”,使紧临内城而又位于外城的前门大街上的戏园子相当红火。《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记载为证:“戏园,当年内城禁止,惟正阳门外最盛。”无论何人,要想看京剧就得来前门。有《新竹枝词》这样描述:“前门大街梨园地,敲锣打鼓唱京剧;听完京戏买东西,一举两得赛赶集。”
IMG_271
前门外的戏园子资格最老、也最有名的要数肉市路东的广和楼戏园了,这个戏楼是明朝商人查氏所建的一个花园。那时前门大街还是土路,因为马路两旁商贩云集,查氏也来凑了个热闹,把自己的花园改作茶园,人称“查家楼”。由于乾隆年间前门大街由土路改为石板路,又加修了排水沟,人们纷纷把店铺建在路边,便把“查家楼”挡在了后面。后来查氏扩大了茶园面积,加建一个小戏台,说评书、演杂耍、唱莲花落等,并更名为“广和查楼”。到了光绪年间,广和楼重新修建,扩大了戏台和听戏的座位,可容纳900多人,是当时的大戏园子,也引来了许多名伶在这里登台亮相。
IMG_272
前门大街从2004年开始大修。2007年5月9日,前门大街前门至珠市口段开始进行修缮,2008年5月28日完工,同年8月7日对外开放。经过修缮后,前门大街前门至珠市口段成为一条步行街,并重现了前门大街清末民初的建筑风貌。想当年曾在前门大街前门至珠市口行驶过的有轨电车“铛铛车”,也于2009年元旦开始运营。
IMG_273
前门大街曾是北京人最喜欢的一个热闹地界儿,即使现在,人们也喜欢到这里来寻找过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