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走过绿意盎然的乡间小道,和桃花灼灼的长长画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水头镇大张村随处可见的大型墙画往往让他们惊叹不已。墙画记录了从20世纪60年代到新时代生活的历史巨变,让人心生无限感慨。村党支部书记白晓兰介绍说,这些富有时代感的墙画是曾在村里插队生活7年多的天津知青孙建君2018年回村时创作的。2018年,孙建君等人与大张村村委会签订协议认领了创建于清嘉庆二年的大张王氏宅院南北厢房古院落,集资修缮。修缮后的正房阁楼被命名为“守望楼”,映射出了山西省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前行画卷。
山西省沁水县湘峪古堡。新华社发
探索,让文物保护的实践生动起来
明朝万历年间的“四牌楼”历经岁月侵蚀,在临汾市曲沃县新修的马路边显得陈旧不堪。当年想要修缮,需要30万元资金,而每年县文物局却只有六七万元的经费,面对大量的文物修复,现有经费可谓杯水车薪。 “当时,曲沃县的民营企业已有一定规模。我就琢磨,与其在这等‘接水’解资金之渴,不如插根管子到‘井口’。”时任曲沃县文物局局长的孙永和说。忐忑的心情碰到了满怀的热情,让孙永和没想到的是,企业家纷纷慷慨解囊。“有碍县容”的“四牌楼”就这样被修葺一新,成了贡院街上游人喜爱的景点,也成为山西省“文明守望工程”的示范项目。2010年10月,曲沃县人大通过《曲沃县古建认领保护暂行办法》,先由县级政府出台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政策。办法出台后,一批当地民营企业家积极响应、迅速行动。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修复的濒危文物越来越多,文物保护事业在曲沃县全面开花,从一处到多点,从一县到一市再到全省。曲沃县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运营管理,为全省开了一个好头。从2017年开始,山西省密集出台《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办法》等系列配套政策,“文明守望工程”开启了近五年的探索征程。“这是临汾的一个宝贝!”在襄汾县敬村,一座认养后即将完成修缮的金代观音庙让山西古建专家贺大龙大为兴奋。古庙结构完整,在其内墙右侧《大金国碑文之图》的落款为“王戌岁皇统二年孟夏四月”,可证明其年限。贺大龙介绍,元大德七年,临汾地区发生了我国有记录以来第一场八级以上的大地震,史料记载当时是一片废墟,这座金代古建筑震而不倒,可谓弥足珍贵。文物的合理保护和修缮背后,是临汾市政府、文物部门、当地村民以及认养企业的不懈努力。五年来,临汾市已累计签约认养文物31处,已完工15处,正在施工7处,投资金额达6170余万元。每年对涉及文物保护的景区(景点)累计投入建设资金约30亿元,其中用于文物保护的约8亿元。不止临汾,从晋西到晋南,这片土地涌现出许许多多文物保护的生动实践。
游客在山西省广灵县壶泉镇涧西村内参观游览。新华社发
融合,为历史遗产注入发展活水
走进山西省晋中介休市张壁古堡,这座曾融军事、居住、生产、宗教于一体的千年城堡,经历岁月洗礼依然让人流连忘返。由于过去村民缺乏对传统文化和遗存的保护意识,在千年堡墙上挖洞养殖,将百年明清建筑直接拆掉建成水泥房,1990年至2009年,约一半的古建民居消失。 “凡是涉及旅游文化的项目,都将以‘对文物保护是否有利,对文化传播是否有利’为衡量标准。”山西凯嘉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路斗恒这样承诺。认养张壁古堡后,凯嘉公司前后投资4亿元用于保护、开发、建设,共修缮了164座院落,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古堡风貌。如今,张壁古堡旧貌依旧,却蕴藏着无穷的新活力。公司将每年4月15日的门票收入全部捐出,实现了旅游开发反哺文物保护的良性循环,丰富了文物保护利用的认领模式。在晋城市阳城县,有一个山水环抱、古色古香的千年古村——中庄村。走在其中,青砖碧瓦的棋盘院,幽深神秘的明代暗道让人称赞连连。 “古建认养”政策更给中庄村注入了发展的活水。“村集体以租赁的方式把属于各家的大院集中起来,与专业公司签订了25年的整体修缮、运营协议。大家不用自己出钱就能修复保护老院子,过几年还能逐年增加分红。”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江林介绍说,中庄村采取权属不变、集体租赁、集体修复的方式,对30余处古院落进行了修缮,破解了文物保护与利用发展的难题。如今中庄村建起了游乐场、采摘园,打造出了产业新业态。从中庄古堡到大阳古镇再到郭壁古堡,晋城市范围内遗留的太行古堡多达117处。目前,太行古堡文物密集区已形成45.1平方公里的文化产业集聚群,解决就业6000余人,实现了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
认养,千年建筑重新焕发生机
“我在这里上过小学,那时候村里没有教室,老师就利用闲置的戏台讲课,当时我就坐在那里……”年过六旬的王贵喜指着白衣庵里的戏台回忆道。他2019年认养并修缮了家乡吕梁市交口县中村的白衣庵、华神楼、山神庙等四处荒废的古建筑。山路崎岖,山石嶙峋,目光所及,一片荒芜,这便是平遥县黄仓自然村。在这片杳无人烟的地方,有造像16龛,因长期暴露在外,已严重损坏。当地企业家裴月亮认养后,对两岸摩崖石窟实施了保护修缮,现北岸石窟已修缮完工。“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么珍贵的东西,如果不好好保护,造成破坏,那多可惜哩。”当地村民张勉朝认领的是建于唐代的广仁王庙,距今已有1170多年历史,是全国仅有的三处唐代木结构建筑之一。为了保护文物,这里冬天不能生火也不能用电,一到雨天还漏雨,环境很艰苦,但张勉朝没有怨言,一做便是15年。由于多年来缺乏保护,正殿瓦顶破损漏雨,墙身开裂,亟待修缮,张勉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万科集团主动介入,及时弥补资金短板,打破了古庙维护的窘境。仅用一年时间,广仁王庙便重新焕发生机,恍若回到千年前,再现了大唐风华。山西文明守望工程,守护住的是历史留下的宝贵遗产,也守护住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距离汾阳城不到10公里的南垣寨村曾是“汾商大家”杏花村宝泉益汾酒的老东家、“汾商巨子”王澐的发祥地。王氏家族在此建成了由堡门、门楼、东西堡楼、堡墙及十余套二进、三进住宅组成的古堡。可惜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遭到拆毁,仅留残垣断壁和破砖烂瓦。2018年武文宝和武文强兄弟俩通过文明守望工程认养古堡部分旧址——南垣堡址后,本着文物保护原真性的原则,尽量还原了堡内建筑。漫步其中,屋舍俨然,穿梭其中则曲幽多变,庭院之间巧妙连缀,仍感晋商风采。“想要继续把这片古堡修缮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集贤堡文化和晋商创业守业诚信经营的固本理念。”武文强说。
张壁古堡街景一角。资料图片
守望,增强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
“地上文物看山西。”据统计,山西省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有量达58375处、可移动文物320多万件,另外还有许多文物收藏散落民间。随着“文明守望工程”的不断推进,5万余处三晋文物迎来新生。“众手搭”项目,营造全社会支持文物工作的良好氛围;“巨手擎”项目,鼓励社会力量认领认养文物建筑;“妙手集”项目,鼓励和扶持创办特色博物馆、纪念馆;“巧手创”项目,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千手护”工程,形成当地群众与文物部门的工作合力;“小手托”工程,培养青少年对文物保护的兴趣爱好和文物保护意识……一间间颓圮的庙宇、一座座风化的石刻、一幅幅褪色的壁画得到了有效保护,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热情也不断高涨。山西各地已经出现了不少致力于文物保护的志愿者团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点子出点子”的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新格局在山西慢慢形成。目前,全省文物认领认养项目累计238处,吸引社会资金约3亿余元,其中2020年认领认养项目95处,吸引社会资金约1.1亿元。关山难越,前方也并非坦途,也偶有因缺乏科学文物修复理念、认养文物后却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出现。“部分认养企业对文明守望工程的认识不够,简单将认养看成政府要求企业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没有真正形成传承历史文化的自觉。”山西省文物局文物资源处处长王振华说,虽然实施出台了30条政策,但除税收优惠有明确规定外,其他政策条款缺乏明确的红利和优惠条件,市场和社会的活力还有待于充分释放。实现从文物大省向文物强省的转变,人才培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传承好千年技艺,培养一批熟悉文物修复的人才迫在眉睫。”贺大龙说。文物守望之路漫长,唯有久久为功。山西人正在以“上对五千年文明负责、下对子子孙孙有交代”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努力蹚出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新路子。
编辑:何建坪
责编: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