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视窗-城市印象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The messenger of Chinese culture covers over 39 countries and regions

  • 中国文化视窗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创新”的理念,努力为人民提供昂扬向上、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CVNTV insisted on “content is king”,provide an enterprising spirit pabulum for people,telling the legend of China,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成都:涵养自然生态 重现蜀风雅韵

浏览量:7.71万次 发布时间:2019-03-29 09:2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
和煦的暖阳下,今年元旦才对公众开放的四川成都北湖生态公园,春节期间迎来了客流高峰,青草地、骑行道、环湖步道,处处都是嬉笑玩闹的人群。成都系统谋划、高标准建设公园城市,给群众生活带来满满幸福感。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2018年5月,成都成立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研究院智囊团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认为,公园城市不是简单的“公园+城市”,而是公共、生活、生态、生产四大基本属性叠加的生命系统。2018年7月,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公园城市建设局正式挂牌。成都迅速行动,系统谋划、高标准建设公园城市,力求塑造“推窗见田、开门见绿”的城市形态,重现天府之国“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盛景。天府之国,一座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正快速崛起。
形成城园相融的公园城市美丽格局
夜幕降临,站在成都东郊龙泉山顶向西远眺,可见城里隐约的灯火,身后则是成片的森林。距成都30公里,在龙泉山上的农家乐住一晚,就可真切感受到繁华都市与宁静大自然的奇妙相融。“让都市人享受山水田园生活。”6年前,外地人张昊来到龙泉山,被这里美好的田园景观和自然生态吸引,决心扎根于此。他开办了一家水中有影、云中穿歌、涧中赏花的“水云涧”农家乐。很快,水云涧成为龙泉山农家乐发展的一个标杆。利用大自然的馈赠,张昊要做有格调、有趣味、有情怀的生态度假休闲业态。这想法与龙泉山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不谋而合。龙泉山与龙门山,一东一西,将成都夹在中间,形成生态屏障。2017年修编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将龙泉山打造成城市森林公园,连接东边新建设的空港新城、简州新城、淮州新城和西边的中心城区,实现城市空间格局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
据了解,将在2020年初步建成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东西跨度10多公里,南北延绵90多公里,总面积达1275平方公里,相当于1.7个成都中心城区,将成为成都独具特色的“城市会客厅”。一座山,变成一个超级城市中央公园,既推动成渝相向发展和成都平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又充分利用成都资源禀赋,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本底,未来几年,成都计划推进全域公园景观体系建设,高标准建设综合公园100座;推进天府植物园、天府动物园等专类公园策划规划,建设多类型、特色化专类公园50座;开展“城市森林花园建筑”试点,提高中心城区绿视率。目前成都已形成13大行动计划、数十类行动项目,并将加快建设天府锦城、交子公园社区和鹿溪智谷等公园城市示范片区,以此引领推动全域公园城市建设。“我们将大力涵养自然生态格局,描绘大尺度公园城市肌理。”成都市发改委主任杨羽说,成都统筹布局世界遗产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小游园和微绿地等多种类型公园,将形成“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公园城市美丽格局。
建设生态经济体系的锦绣画卷
在成都的建设理念中,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内核在于生产方式的变革,以经济组织方式变革为抓手,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新经济为引领,建设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2018年3月27日,成都公布《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成为国内绿色经济发展的领先城市,绿色低碳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0亿元以上。绿色经济是成都早就确定重点发展的“六大新经济形态”之一。围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生产方式,成都强化创新驱动的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发展以新经济为引领的环境友好型产业,推进知识、技术、信息等创新生产要素与传统产业融合聚变;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导入绿色高效的产业发展模式,引导资源向绿色高效集约方向聚集。
另一方面,成都按照“依法关闭一批、整改规范一批、调迁入园一批”的要求,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目前,全市已全面淘汰小水泥、小火电、小石灰窑,整体退出了煤炭生产、烟花爆竹和钢铁长流程冶炼,进一步优化调整了产业结构。在蓝天保卫战中,成都2018年全年收获三分之二天数的优良天;在碧水保卫战中,成都2018年全面完成锦江干流和重要支流截污、清淤等工作;通过实施“全域增绿”,成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30%、绿地率达37.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5平方米。成都自古就是一座公园般的城市。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形成了独特的两江环流的城市格局。依水而居的城市民俗画卷和平原上水系交错的乡村田园风情,成为千百年来成都人的日常生活图景。成都市农委主任张俊国说,成都将在成都平原上营造田成方、树成行、水成网的川西平原美景,加快建设一批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促进传统农业产业升级,重现“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锦绣画卷的意境。
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今年春节前夕,成都启动了首届绿道生活节。街头音乐节、锦城绿道春联进万家、文创精品市集、极限运动表演、亲子乐园、城市诗意跑以及社区传统文娱活动等,统统被放进绿道之中。经过一年多的建设,绿道已不再只是入眼之绿、行走之道,而是成为这座城市新的生活方式,提升了整座城市的生活品质。2017年5月,成都启动天府绿道规划建设。规划中的区域级、城区级、社区级共16930公里的三级绿道系统,不仅将建成连片的森林、水系、湿地等生态资源,还将城市的河流、公园、社区、文化中心等串联起来,形成覆盖全域的生态“绿脉”。届时,整个成都将成为一个大美的公园,重现《蜀川胜概图》的盛景。截至2018年年末,成都已建成绿道2600多公里。绿道延伸处,不仅有放眼的绿、畅通的道,还有可以休闲谈心的咖啡厅,可以阅读休憩的书店……这些设施,初步打通了城市生态动脉,成为城市生活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成都高品质休闲生活方式提供了全新的场景。
曾有2000人以上工业企业160多家、从业人员15万人、工业产值占据成都市半壁江山的成都市成华区,立足工业遗产,走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之路,让一座座老旧厂房“长出”创意新经济,“老东郊”变身文化创意产业高地“东郊记忆”,焕发出新的活力。“如果说,宽窄巷子‘最文化’,太古里‘最时尚’,那么东郊文创集聚区就是‘最娱乐’。”成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东郊记忆每年入园游客达500万人次,已累计接待入园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我们将延续城市文脉,统筹历史文物保护和城市更新,传承成都故事和民风民俗,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构建历史文化空间展示体系,留住反映和留存城市风貌与文化特色的乡愁。”杨羽说。城市为人而生,因人而发展。而今的成都,一幅人与城市、环境、产业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展开,其中的盛景,也正是成都人眼中一座城市本来应该有的模样。
编辑:何建坪
责编: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