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视窗-文史长廊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The messenger of Chinese culture covers over 39 countries and regions

  • 中国文化视窗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创新”的理念,努力为人民提供昂扬向上、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CVNTV insisted on “content is king”,provide an enterprising spirit pabulum for people,telling the legend of China,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探秘汶川羌族羊皮鼓舞

浏览量:12.38万次 发布时间:2018-11-27 16:02 来源: 作者:
2016年6月27日,醉美乡音走进汶川龙溪乡窝阿沟巴夺寨拍摄羊皮鼓舞的表演和制作。

出行 篇

“走进家乡,寻找醉美乡音”——探秘汶川羌族羊皮鼓舞汶川第一天,一路山峦起伏,车虽然不多,但路却不太好走。
“走进家乡,寻找醉美乡音”——探秘汶川羌族羊皮鼓舞栏目组一行人下榻达拉布庄园
“走进家乡,寻找醉美乡音”——探秘汶川羌族羊皮鼓舞热情的女主人正在准备晚餐
“走进家乡,寻找醉美乡音”——探秘汶川羌族羊皮鼓舞夜色朦胧,羌族特色歌舞晚会分外迷人

制作篇

汶川第二天,65岁朱金龙老人与村里的年轻人一起为我们展示了羊皮鼓制作工序。
羊皮鼓是“释比”的法器,而并非一件乐器。羊皮鼓,鼓框木制,单面蒙以羊皮,鼓框高约11厘米,鼓面直径38~40厘米,鼓框里面置有横梁。鼓身连在一个呈弓形的木把上,木把上端雕饰以羊头,下端拴系双丝彩穗。鼓棰用藤条或杉木制作(羌语称“尔握特”),呈勾形,长约58厘米,棰头缠以绸布,棰柄饰以彩穗。改革后的羌族皮鼓,单面蒙以双层羊皮,鼓框外表彩绘条形纹饰,鼓框周围装饰丝质彩穗。

“走进家乡,寻找醉美乡音”——探秘汶川羌族羊皮鼓舞

“走进家乡,寻找醉美乡音”——探秘汶川羌族羊皮鼓舞

“走进家乡,寻找醉美乡音”——探秘汶川羌族羊皮鼓舞

准备篇

羊皮鼓舞在羌语中称为“莫恩纳莎”、“莫尔达沙”或“布滋拉”,是“释比”在法事活动中跳的一种祭祀舞蹈,又称“跳经”,是羌族祭祀活动中主要的舞蹈形式,具有鲜明的羌族文化特色。羊皮鼓舞后来演变为民间舞蹈,民间在表演羊皮鼓舞时,形式更为自由,舞蹈语言也更为丰富。它生动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和内心世界。羊皮鼓舞原是祭神、驱鬼、求福、还愿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时,须由巫师表演的法事舞蹈。羊皮鼓舞是羌族“释比”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羌民族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表现形式。
栏目组跟随表演队伍来到空地,羊皮鼓舞拍摄现场,传承人正在排练。

“走进家乡,寻找醉美乡音”——探秘汶川羌族羊皮鼓舞

“走进家乡,寻找醉美乡音”——探秘汶川羌族羊皮鼓舞

表演篇

“羊皮鼓舞”舞姿灵巧、敏捷、粗犷,多为反时针方向围圈而跳,整个舞蹈鼓声和铃声相交,动作敏捷、矫健、激烈,节奏明快,烘托出一种严肃紧张而又热烈的气氛。 领舞者头戴金丝猴皮帽,左肩扛神棍,右手执铜铃。其他表演者手执羊皮鼓,人数一般为6——8人。由于鼓大而沉,舞动起来费劲,鼓的摆动是靠表演者身体转动,伴以膝的上下颤动才得以起舞,形成独特的风格。

“走进家乡,寻找醉美乡音”——探秘汶川羌族羊皮鼓舞

“走进家乡,寻找醉美乡音”——探秘汶川羌族羊皮鼓舞

“走进家乡,寻找醉美乡音”——探秘汶川羌族羊皮鼓舞

“走进家乡,寻找醉美乡音”——探秘汶川羌族羊皮鼓舞

祭祀篇

祭祀活动一般在每寨的神林中举行,由释比领舞,头戴插着野鸡翎羽和彩色纸条的金丝猴皮帽,手持铜响盘、神棍、彩旗等。舞蹈者在双膝不断地颤抖中,手持羊皮鼓,连续表演“持鼓绕头”、“屈腿左右旋转”、“旋摆髋部”等“商羊步”(俗称“禹步舞”或“跛子舞”)。
羊皮鼓舞是羌族人民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是研究羌族历史的重要资料,极具民族特色。因此,羊皮鼓舞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是羌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释比文化研究”与“藏羌锅庄”的普及,“羊皮鼓舞”也更加广泛流行。如果说羌族歌舞是一杯醇香的美酒,那么,咚咚咚的“羊皮鼓舞”便是一部经典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