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儒刚 绘
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是北京城的筋脉和脊梁,整座城市几乎是在这条中轴线的基础上生长壮大起来的。其中不仅有紫禁城和天坛这样恢弘壮阔的皇家建筑,也有天桥、前门这种繁华的市井辐辏之地。而最北端的钟鼓楼,在两座看似巨大高耸的建筑之下,不乏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柴米油盐的生活气韵。
过地安门往北,迎面就是巍峨雄伟的鼓楼,七百米长的地安门外大街在其映衬之下似乎仅有一箭之遥。地安门因与前门在方位上位居城市中轴的一北一南,民间俗称“后门”,地安门外大街称“后门大街”。就连当街的万宁桥也在民众口里变成了“后门桥”。不论后门大街还是后门桥,都透着一股亲切与平易。
钟鼓楼就在这条街的最北端,大街到了鼓楼脚下就向两边分叉开去,而且街名也变成了鼓楼东大街和鼓楼西大街,所以从地理位置上看,钟鼓楼和后门大街是合为一体的。在清末至民国的许多照片和图画中,都直接称地安门外大街为后门大街。只不过后来随着地安门的拆除,后门大街的称呼日渐式微,今天的年轻人更鲜有知道后门大街何所谓也。
元大都营建之际,刘秉忠按照《周礼·考工记》中的匠人篇所记载的周代王城来规划新都,其中“面朝后市”意为都城南部为皇宫官署,北部为市场和商业街。钟鼓楼所在的后门大街恰好属于都城中的“后市”区,历来便是京城富庶繁华的所在。震钧的《天咫偶闻》也说:“地安门外大街,最为骈阗,北至鼓楼,凡二里余,每日中为市,攘往熙来,无物不有。”
一代代的北京人心目中总有个“东四、西单、鼓楼前”的记忆。这里的“鼓楼前”一般作两解,一指鼓楼和前门,一指鼓楼跟前。不管怎么说,鼓楼跟前的这条大街是北京城里屈指可数的商业区。其繁华兴盛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什刹海与大运河。
今天的什刹海在元代是漕运终点码头,南北货运物流在此交会往来,一艘艘漕船带来了物资也带来了商机,店铺沿水林立,达官显贵王公富豪自然也趋之若鹜,久而久之,东富西贵的格局就在后门大街两翼生根延展开来。
《燕京访古录》载:“燕京有四大水镇,积水潭即其中之一。在元时即为水运终点码头。有很多的官船与民船,运来南方等地的商品。舳舻蔽水,盛况空前。附近的地安门、鼓楼大街,在当时就成了繁华的商业市场。”
从鼓楼到地安门这条不到二里长的大街,在清末民国时期曾涌现出一百多家店铺,涵括七八十个行业,古玩铺、绸缎庄、珠宝店和酒楼饭庄不一而足,其繁盛程度可想而知。
以上这些店铺字号在今日绝大多数已经看不到了,不过这条街上今天依然能看到几处颇具烟火气的历史景观。比如在地安门外大街路东有一家新华书店,其建筑是中西合璧式的砖混结构二层楼房,这家书店的前身是民国时期的为宝书局。为宝二字取《大学》“惟善以为宝”之意。店内专营书籍文具,名为书局其实更像一家文化用品商店。现在书店里开辟了老北京书籍专柜,成为一家颇有特色的书店,也是此地一处著名的文化地标。
由此往北马路西侧是著名的火德真君庙。火德真君庙俗称“火神庙”,始建于唐代,元代重修,明清屡有增建。每年阴历八月上戊日是火神生辰,这天庙内香火尤盛,民众纷纷燃香祝祷,祈求火神爷保佑平安,直到今天依然人气不减。
火神庙往北是昔日曾经风光无限的地安门百货商场。地百商场是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营业的一家老牌商铺,到上世纪末逐渐成为北京数一数二的大型百货商场,经营上万种商品,包括生活百货、纺织品、服装鞋帽、黄金首饰、日用家电等,是整个地安门外大街和什刹海地区最有人气的商业地标。地百商场在前几年已完成升级改建,由五层改为两层仿古建筑,与马路对面的东来顺等店铺的中式建筑造型相得益彰。
整条街上像地百商场这样的老店虽然留存不多,但如马凯餐厅、峨嵋酒家、烟袋斜街这些新一代的地标逐渐成为了百姓生活中的印记。朱光潜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专门写过一篇散文《后门大街》,文章写道,后门大街虽不是贫民窟,一切却是十足的平民化。后门大街,对于一个怕周旋而又不甘寂寞的人,是一个足够亲切的朋友。
鼓楼与钟楼是中轴线上继景山之后的制高点,钟鼓楼的挺拔卓立是周边连片低矮的民居映衬之下造就的。在钟鼓楼四围全部是传统的平房民居和胡同,这种整齐划一的低调与钟鼓楼的高昂恰好形成一对平衡关系,二者相互作用,彼此相谐。
说起钟鼓楼的钟楼,人们总不能忘却铸钟厂胡同和铸钟娘娘的传说。在金受申先生《北京的传说》一书里,详细记载了铸钟娘娘的故事,大意是说一位姑娘为铸钟献身,人们为了纪念她专门修了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钟楼大钟的铸造毕竟只是传说,但是民间赋予了铜钟深厚的人情味道。
钟鼓楼完成了古代报时和礼制功能后,上世纪20年代,转型为类似博物馆功能的民众教育馆和娱乐功能的电影院。鼓楼与钟楼之间的空地开辟成平民市场,经营一些各大庙会所特有的北京风味小吃、儿童玩具和游艺项目。这里既是固定集市,也是平民娱乐场所。此前北城人往往奔隆福寺和护国寺两庙去游逛,自从平民市场开辟之后,每日游人众多,摩肩接踵,络绎不绝。长此以往,平民市场也就有了“小天桥”之称。凡是天桥有的,这里全都有。撂地卖艺的、卖各种玩意儿的、剃头相面的,同天桥相较也不遑多让。
1949年后,平民市场逐渐衰落,此地纷纷改建民房,最多时共有66个院落136户居民,成为夹在钟鼓楼之间的一处居民区。2012年底,北京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项目启动,通过修缮、维护以及翻建,钟鼓楼周边恢复原有的空间尺度和人文尺度。眼下,此处已变身为钟鼓楼广场,鼓楼和钟楼也重新成为供人们参观学习的博物馆。广场上,每天有众多市民来这里踢毽、跳舞、轮滑、放风筝……历史上的晨钟暮鼓久已不闻,钟鼓楼下的新民俗正为古都风情增添着持续的亮色。(史宁)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