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11月5日,首都师范大学发布讣告: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原顾问、当代书法学科建设重要开拓者欧阳中石先生于11月5日在京逝世,享年93岁。为纪念欧阳中石先生,重发欧阳中石生前的专访文章《欧阳中石:学习就像打靶,一定要学会打圆心》,以飨读者。
欧阳中石先生1928年10月生于山东泰安,先后辗转泰安、济南、博山读过四所小学。师从武岩法师学习书法。1948年中学毕业后在济南穆光小学任教,1950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哲学系,1951年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4年大学毕业,先后在北京通县师范、通县二中、北京第171中学任教,长达28年。1981年调入北京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前身),讲授逻辑学,并从事书法研究。1985年主持创办书法专业,首倡书法学教育,在首都师范大学建成了我国高等院校第一个从专、本、硕、博到博士后的书法教育体系,使书法这种传统的“写字”艺术走进了大学课堂,形成了一整套的书法文化的学科。
欧阳中石先生既是著名的教育家、戏曲家、书法家,同时在逻辑、国学、音韵、绘画、文学、诗词等到方面均有精深的造诣。欧阳中石先生丰富渊博的学识可以用一个大的范畴来概括,这就是他一生致力于中华文化的研究、探索和传承,换言之,欧阳中石先生是中华文化的一位传承者和布道者。
我为什么叫欧阳中石
程冠军:您出生在泰山脚下,从齐鲁大地辗转到首都北京,可以说,您是沿着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齐鲁文化”一路走来的,作为一个山东人,您是如何看待齐鲁文化和山东人精神?
欧阳中石:齐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山东人精神里面有三个字值得注意:一个是“憨”,一个是“闯”,第三个是“倔”。我对“憨”字的理解是诚实、执着,可信,即当憨厚讲。如:济南解放时,我正在那里,当时炮火打得异常激烈,大批的市民逃难。这时,一些临街商铺里还没有逃跑的人,就把蒸好的馒头摆在路边让难民拿走充饥。谁拿走的?不知道。这就是一种“憨”。
再说一个“闯”字。前一个时期播放的电视剧《闯关东》就很典型。我认为,“闯”的不是关东,应当是“闯”出在山东的困境,走到关东。山东人的诚实憨厚让东北这块大地收留了我们。
山东人还有一种精神叫“倔”,倔即倔强、执着。现在,不仅是东北,全国各地、世界各地都有山东人,山东人也是中国人的一部分。我们这种精神也来自深厚的齐鲁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中华精神的一个部分。
程冠军:由于您在中华文化诸多方面的突出贡献,说起您的名字,可以说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四个字。您能解释一下您的名字中“中石”二字的由来和含意吗?
欧阳中石:我原来的族名叫欧阳瑞陆,按兄弟之间的排名叫欧阳崎。在济南一中读书时,有一个地理老师名叫叶戟门,他喜欢为同学起名字。他先后给我起了几个名字,我都没看中。有一天,他对我说,你改名字叫中柱吧!中柱就是“中流砥柱”的意思。我说,我不喜欢“中柱”。他又说,“柱”不得了,将来可以成为国家栋梁。我说,我在农村长大,不喜欢“柱”。最后我们师生二人商量了很久,考虑到“中流”、“中砥”,但都感觉不好听。最后叶戟门说,叫“中石”怎么样?我马上眼前一亮说,“中石”好啊!从此便改名为欧阳中石了。
程冠军:在您的名字当中,也包含了齐鲁文化和山东人精神。如今您的这个名字正如你的老师所期望的,真是名副其实,您不愧为中华文化一中石。您治学有道、育人有方,对于人生,您又是抱定一种乐观的态度。这也正如您的学生叶培贵先生所说的,您是“人格立身”。说到这里,您能谈谈您的人生观吗?
欧阳中石:我这一生可以用四句话来形容“少无大志,见异思迁,不务正业,无家可归”。我很平庸,好多事情都是自然而然地走过来的,这条道路回头看看倒是很多彩。有个朋友说我一生坎坎坷坷,我对他说,我的一生不是坎坎坷坷,而是丰富多彩。道路自己可以走完,但观点还没有说完,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还是闪光的,都可以拿出来让大家看一看。我不回避自己的错误。我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我喜欢粗茶淡饭,一般有人请我吃饭,我经常会开玩笑地告诉他们,我吃饭的水平很差!我这一辈子就是个“教书匠”,小学的一、二、三、四、五、六,中学的一、二、三、四、五、六,我都教了个遍;中等师范,大学的专、本、硕、博,我又教了个遍。国家给了我很高的信任,也给了我许多荣誉,我很是不安,我时时都在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忘了国家对我的期望,一定要把我的学生带到国家的大道上来。我给自己定了四个“不”:不个展,不自传,不建馆,不褒贬。意思是说,我不搞个人展览,不写个人自传,不建个人的什么馆。过去不搞,现在不搞,将来也不搞。最后一条就是不任意褒贬别人。
我这一生有许多爱好,见什么喜欢什么,但我不喜欢雕琢的“器”,我喜欢自然的东西。我们每天起来,抬头所见的都是自然,如阳光、大地、石头等等,它们的年龄都比我们人类的年龄长得多啊!物质与人息息相通的,我们就生活在自然当中,就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相得益彰。这就是和谐!有了这种心态,我们就可以追求美好,享受幸福!在中华文化当中,和谐与美好是相通的。
书法到底是什么
程冠军:您这一生所从事的教育学、逻辑学、戏曲学、书法学方面的研究归根结底都是对中华文化的研究,在您所研究的众多的学术当中,最为世人所知的还是您的书法。请您说说您的书法观。
欧阳中石:我对书法的观点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作字行文,文经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如何解释这四句呢?意思就是说书法是一种工具,它的作用是作字行文,是用以载道,用于记录语言和思想的,当前我们的任务就是以书法这种中华文化,为时代的主旋律焕采。这也是我倡导在大学开设书法学的原因所在。这门学问的开设也不是我一个人功劳,有许多前辈已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如沈伊默先生,早在30年代他就在北大提出来这个观点,沙孟海先生也是有力的倡导者。后来,我们再次提出,已是水到渠成。
程冠军: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之一。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既有象形又有会意,而汉字的表现形式正是书法。怎样理解汉字、汉文与书法的关系?
欧阳中石:“书”是一种能力,语言则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显示,但语言也有其局限性,它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写成文字就可以超越这种限制,不仅具有语言的效果,而且是耳、目同时使用,既聪又明。这就是文字的神奇作用。从字的历史可以看出,西方人以语音之路改造文字,似乎更方便。中国由于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不利于语音交流,便走了象形和会意的路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字都可以有形可象,怎么办?我们的祖先非常智慧,那就用几个形来组合成意思。如:两个脚丫一前一后,表示“步”;中间再加上水就是“涉”。正是这种优势才使得汉字具有极易沟通人们思想的功能。再如,我们从字的偏傍部首来分析:如“木”字,甲骨文的“木”是一棵树,上有枝、下有根,在上面加一横就是“末”,下边加一横就是“本”。以“木”为部首就可造出三大类的字:1、各种树,如杨、柳、榆等;2、树的各个部件,如枝、杖、杈等;3、用“木”做成的各种器具,如桌、椅、桶等。这就是汉字的神奇之处。有些西方人认为汉字不好懂,原因是他们没掌握汉字的规律。目前,除了各国的语言之外,还有一种世界语,我认为,将来汉字是否可以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文,也未可知。
我可以用三句话来表述汉字、汉文与书法的关系:汉字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汉文是这些结晶串在一起的美丽串珠,书法就是这串串珠上的光环。
程冠军: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电子、科技、互联网等高新技术走进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书法这门传统艺术呢?
欧阳中石:你大概是说,现代人写字都用电脑了,书法还有用吗?我认为不然,因为汉字的美妙之处,是我们可以赋予它感情,如书法就可以在急缓、快慢之间会意其中,表达人的感情变化。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可以说就是一个人在表演。
程冠军:您不仅是书法家,还是京剧名家,我记得您说过:戏是人生的浓缩。这句话可以用在书法上吗?
欧阳中石:当然可以,书法不是单纯的写字,而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这里面当然有人生,有感情。我在教学生时有一个要求,所有在我这里毕业的学生,毕业论文第一遍必须手写。不通过手写,脑子里留不住的。我不主张论文要写多少字、多大篇幅,我要的是质量,要有自己的东西。
程冠军:您自从开创了书法学这一学科之后,为中国书法的传承、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您带出了中国第一批书法学博士,现在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书法学的传播发展而身体力行。您可以说是学术等身、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对于书法教学,您认为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
欧阳中石:对于书法教学,我历来不主张苦练,人生最多也只有100年。单靠苦练,很难成功。必须强调一个“学”字。为什么要“学”呢?要学前人总结好了的东西,拿来使用。把自己的变成自己的还是“1”,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这就是加法。不要总是把成功寄托在拼命上,有些学问之道,前人已经为我们走好了,这就是拿来的好处。譬如练字,你攻下一个前人总结好的帖,就会被贯通了。有时候单纯地靠卖力是不行的。做学问,有时候是用的时间越少越好。因为我们的时间非常宝贵,我们不能超时运转,如前所述,我们要抓住历史的高峰。时代的前锋在哪里,我们也一定要看清楚。为什么要苦呢?做学问是一个高兴的事。在学上,不需要别人同情,更不需要别人可怜,关键是要找准路径,这一点最重要。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我的理解“习”不是“练习”,而是当“精通”讲。学的目的不是练习,而是精通。学习就像打靶,一定要学会打圆心。
中华文化何以源远流长
程冠军:您经常在不同的场合提出要发展和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概念到底是什么?
欧阳中石:什么是中华文化?神州大地,上下几千年,从开始就随之而来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而且这些文化在历史的变迁中被各个朝代不断地丰富和创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发生、发展在神州大地上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我们固有的;二是从古代发展而来的;三是外来文化与我们融合之后产生的文化。
程冠军:中华文化这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欧阳中石:我们没有必要把这三个方面分得很清楚,三者是相融相通的。如,在明末我们与西方文明接触之后,我们的文化传出去一部分,西方文化也进来一部分,这是历史的必然。进来之后的西方文化,渐渐在中华大地上成长起来了,这也就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再如佛学,由印度传入我国后,逐渐被中华文化融化为自己的佛学,并且还分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个分支。包适禅,也是如此。再如马克思主义,它与中华文化结合之后,就成了中华文化的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
程冠军:中国历来是一个重传统的国度。您如何看待传统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欧阳中石:什么叫传统?我的看法是,很早就有的,一直流传到现在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东西就叫传统。那些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被摈弃了的东西就不是传统,如中国古代的女人裹小脚,今天我们废弃了它,它就不是传统。无论是思考当下,还是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在沧海桑田的变幻之中,必然蕴含着无比丰富的具体内容,我们不能被动地淹没其中。好的东西就继承它,发展它,不好的东西就摈弃他。
程冠军: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从世界文明的发展可以看出,在“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有中华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季羡林先生在论述东、西方文化的关系时用了一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他认为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我认为季先生所说的东方文化主要是指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有如旺盛的生命力呢?
欧阳中石: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从“文化”二字开始谈起。在汉字里面,“文”是当美好讲的。《易》说:物相杂,故曰文。“杂”的写法是许多鸟落在树上,它们身着各种各样华丽的羽毛,聚集在一起,这就是美好。还有,《礼记》讲“五色成文而不乱”,即是说各种美好的颜色构成“文”,有章法而不乱,这就是“文”。文化就是把各种美好普及天下,化及天下,让一切都美化,这就是文化。辞书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好像一切现象没有不是文化的。随便想到一点,不是物质的就是精神的。不管哪一种文化,不管它的存在形态如何,它都由精神追求而来的。人类一直都在追求美好,在实现这种追求中创造着一切。
我们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源远流长?因为我们具有“包容”的精神。中华民族是最不怕富有的民族。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浩浩荡荡、源远流长,重要的不只是“源远”而是“流长”。“流长”里面会有一个一个的高峰,当然也会有低谷,关键是我们要看历史的高峰,这种高峰,在每个时期在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色。就书法来讲,王羲之就是一个高峰。虽然每个时期都有名家,但都很难超过王羲之。“流长”还要善于“出新”,《诗经》中有一句话“周虽旧邦,其命唯新”,讲的就是解放思想,就是创新。今天,我们应该更好地研究中华文化,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投身其中,使中华文化不断丰富,使其成为世界财富。当然,我们也要毫不吝惜,让中华文化传播出去,走向世界,因为中华文化是全人类最优秀的文化之一。
本文原载于《共和国思想者》,程冠军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原标题为《与欧阳中石对话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