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视窗-生态家园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The messenger of Chinese culture covers over 39 countries and regions

  • 中国文化视窗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创新”的理念,努力为人民提供昂扬向上、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CVNTV insisted on “content is king”,provide an enterprising spirit pabulum for people,telling the legend of China,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独山水岩:一个深度贫困村的美丽变奏

浏览量:8.77万次 发布时间:2018-11-21 16:49 来源:多彩贵州 作者:
已是2018年的深秋时节,独山县水岩村却处处涌动着股股热流。村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尖刀排的同志们,依然每天穿行在崎岖的山道上,走进每个村寨,来到群众家中,宣传国家政策,落实帮扶措施,解决发展难题,引导产业发展,努力补齐短板……。他们牢记嘱托,不忘初心,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结合村情,立足发展,探索出“12345+33”工作模式和发展思路,用心用情更用力,苦干实干加巧干,在水岩村的青山绿水间,推出了一曲深度贫困村鏖战贫困、开拓进取的美丽变奏!
独山水岩:一个深度贫困村的美丽变奏

串户路施工中

紧扣“12345”谱写美丽乡村多彩乐章
水岩村,2014年7月由原交送村、建群村、水岩村合并而成,1417户,6558人,贫困户数543户2026人。这里地处偏远,交通条件落后,自然环境复杂,群众思想僵化,内生动力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效率不高,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全村整体发展,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如何破解水岩发展难题,推动全村快步前行?水岩村的整个攻坚团队在苦苦摸索着。经过反复实践和深入研究,终于趟出了一条“12345”的发展道路。
建强一支队伍,凝聚攻坚力量。水岩村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尖刀排负责人一致认识到,在整个攻坚工作中,队伍建设是关键。村里按照党建引领一切的要求,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强化基层堡垒作用,以管事先管人的原则,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找准攻坚战位,摔打出了一支听指挥、作风好、善打仗的优秀党员干部队伍。同时推进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驻村尖刀排、党员示范户、积极分子、知识青年和乡土人才等种力量的深度融合,确保攻坚战队每个队员都能以饱满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进入工作状态,团结一致,合力攻坚。
打造两大平台,聚合发展要素。为了有效聚集发展要素,全面整合各种资源,全力助推产业发展,村里先后成立了村劳务输出公司和贵州桑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公司化运营的发展模式解决产业选择、产销对接、劳务服务、技术培训、土地流转、示范带动和利益链接等问题,更好地服务于群众发展,同时推动壮大村集体经济。这两个公司自成立以来,正常运行,富有成效,已经为村里实现了从0元空壳到有收入的收入突破,进一步增强了村集体的带动能力,正在成为拖动水岩经济向前发展的“两驾马车”。
独山水岩:一个深度贫困村的美丽变奏

群众在种植桑苗

发展三大产业,全力助民增收。作好产业选择,明确发展方向,是整个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所在。在县“六园六场”发展规划和镇产业引导下,水岩村大力发展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茶叶、桑蚕和刺梨三大产业,形成互为补充、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富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首先是以水岩村的高寨贡茶为品牌引领,推动发展茶产业,实现茶叶种植面积1120亩,全力写好“茶文章”;其次是敢于先行先试,努力培育种桑养蚕等特色产业,并致力于为全县桑蚕产业提供力所能及的经验参考和技术参照,共发展桑园1867亩,建设蚕棚12000平米,努力念好“桑蚕经”;此外还充分利用不宜于发展种茶种桑的其他地块,推进发展刺梨产业,实现刺梨种植面积2200亩,着力唱响“刺梨歌”。实现了三大产业在不同土质区域上的个性化发展,推进实现错时务工、全年务工和稳定务工,帮助群众持续增收。
补好四大短板,助推整体发展。补短板工作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更关系到各项脱贫攻坚工作的整村推进,必须要抓严抓实抓细。针对水岩村还有部分群众存在的雨天积水晴天用的情况,加大协调力度,推动饮水工程落地开工,全力补齐“水”短板;充分发挥帮扶单位县交通局的部门优势,全面推进组组通、串户路工程建设,让群众早日走上致富路,有效补齐“路”短板;快速推进4G移动网络安装,让偏远山区搭上信息高速公路,有效助推村里村外信息互通,促进群众思想观念转变,增强发展意识,大力补齐“讯”短板;针对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全面摸清工作底数,做到应搬尽搬、应改尽改,积极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努力补齐“房”短板。
独山水岩:一个深度贫困村的美丽变奏

桑苗基地

释放五个力量,提升服务质量。教育引导全体攻坚团队成员努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引导村里每个干部主动当好各级政策落实、工作部署的最终执行者,增强执行力;克服面对困难的畏惧心理,治愈干部能力恐慌症,全面激发干部潜能,增强自信力;摒弃旧思想、旧观念,抛掉落后的经验做法,善于总结和反思,不断摸索出更多更好的做法,增强创新力;杜绝出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全面实行首问责任制,微笑面对群众,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增强亲和力;处事公平公正,不优亲厚友,不违规乱纪,不徇私枉法,不中饱私囊,不朝令夕改,重塑亲民形象,增强公信力。
“12345”工作模式的探索实施,为水岩村筑牢了发展基础,拓展了发展空间,激发了发展活力,谱写出了一部贫困山村破解发展难题、冲出贫困桎梏的多彩乐章。
独山水岩:一个深度贫困村的美丽变奏

蚕棚里蚕正结茧

依托“33”旋律奏响崭新水岩幸福和声
为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拓展更大发展空间,凝聚更大发展力量,全面提升全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质量,村里在“12345”发展模式的基础之上,又探索出了“33”式深化发展和提升质量的工作思路。
独山水岩:一个深度贫困村的美丽变奏

对村民进行养蚕技术培训

用好三个资源,优化发展环境。水岩村虽然地处边远,但也有其发展优势,村里通过深入分析村情,综合研判发展形势,合理整合各方资源,全面优化发展环境,有效提升发展质量。巧用政策资源,充分收集和用好关于水岩的各项扶持政策,让政策扶持力度发挥出应有效用,如依托县里“六园六场”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推动水岩村的茶叶、桑蚕、刺梨形成了规模发展;活用地域资源,充分挖掘本地历史人文、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等资源禀赋,实施农旅发展战略,加快融入独山全域旅游大版块,努力打造天蓝地净、山青水绿、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新水岩;善用当地人才资源,积极挖掘水岩村各类人力资源,特别是发挥好水岩村走出去的在行政事业单位任职或任过职的干部资源,激发当前正在干事创业的水岩企业家和个体工商户的家乡情怀,与曾经在水岩工作过的干部一起讲述“水岩故事”触动“水岩情结”,团结德高望重的寨老和优秀党员群众,凝聚各方力量,为水岩村的和谐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独山水岩:一个深度贫困村的美丽变奏

第一书记孟凡科为群众采摘刺梨

推动三个转变,塑造崭新形象。为确保水岩村的脱贫攻坚步伐迈得更加坚定稳健,攻坚团队立足村情民情,聚焦质量提升,着力推动形象、观念、作风三转变。依托贡茶之乡美誉,擦亮桑蚕产业品牌,打造刺梨种植基地,整村推进,全面发力,改变一穷二白、边远闭塞、思想陈旧的落后形象,塑造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水岩新形象;加强思想引导,从根本上努力推动群众思想转变,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触动与生俱来的贫苦无望到发挥自身优势的自信转变,全面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培育主动作为、敢想敢为的发展新理念;从整个攻坚团队入手,狠抓生活作风、工作纪律建设,增强克难勇气、干事劲头,革除陋习弊病,营造风清气正、敢于担当、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新环境、新风尚,锻造新作风,展现新作为,引领全村实现新发展。
依托“33”工作思路,水岩村的发展外延不断扩大,发展内涵不断深化,发展速度更快,发展质量更优,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28%降至现在近3%,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奏出了水岩村摆脱贫穷落后、走向文明振兴的幸福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