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视窗-多彩贵州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The messenger of Chinese culture covers over 39 countries and regions

  • 中国文化视窗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创新”的理念,努力为人民提供昂扬向上、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CVNTV insisted on “content is king”,provide an enterprising spirit pabulum for people,telling the legend of China,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白裤瑶,守望活态传统

浏览量:18.19万次 发布时间:2018-11-26 15:05 来源: 作者:
瑶族,是一个充满悲壮传奇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荔波瑶族过去过着以林为家,以山为寨的居无定所的狩猎生活,常迁徙于大山之间,故被称为“过山瑶”。瑶族又是一个崇尚自然的民族,天地山水的博大和无私,滋养了瑶族人宽厚,善良,和纯真的品性。他们有一颗像山间清泉般的心,人与人交往,讲究真情实意和关怀。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布诺”,因男子穿齐膝白裤,故称为“白裤瑶”,主要聚居在广西西北的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总人口约3万。而贵州省荔波县的白裤瑶,总共只有3千多人。白裤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憨厚、朴实、勤劳、勇敢的白裤瑶山民,以其独特的婚俗、葬礼、服饰等各种浓郁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备受世人关注。
“两片瑶”服饰承载历史不拘一格
白裤瑶的服饰,长期以来一直被外界的专家学者,摄影师,游客所热烈地关注。人们惊讶于女子上衣的大胆裁剪风格,前后两块布,中间几乎没有连接和缝制,所以,外界也称白裤瑶为“两片瑶”。
民族服饰反映的是这个民族的历史变迁、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白裤瑶的这样一种“裸露”,体现的是瑶族人不拘一格,亲近自然的淳朴心灵和性格。也是瑶族人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现代社会历史变迁的反应。当然,和瑶山湿热的气候也无不关系,瑶山常年平均温度达到18摄氏度,清凉透风的衣服,让人感觉更加舒适和方便劳动。和贵州省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相比,瑶族的服装传递着一股子简洁的魅力,女子上衣的前面部分几乎没有任何装饰,绣花的图案全部在背部,男子白色裤子上宽下紧的款式,与国外的“哈伦裤”异曲同工,颇有美感。瑶族服饰不分常装和盛装,节日所穿,基本也是平时所穿。因为气候恒热,只有冬装和夏装之分,而两者的区别也不大。老人和年轻人的服饰,也是大体一样。
瑶族女子心灵手巧,劳动之余,缝制一套服饰,是她们从中能够获得乐趣的娱乐生活。姐妹们,妯娌们,在寨子里围坐下来,边绣衣服边聊天,东家长,西家短,八卦信息都在这里集散。互相交流刺绣心得,暗地里比谁的做工好,衣服做得好,代表人聪明,有吸引力。在对衣服的创作过程中,瑶族妇女找到了很大的成就感。瑶族服饰虽然以简洁为风格,但是工序并不简单。一套衣服的制作工艺包括制作麻布,上蜡印染、刺绣,缝制成衣等步骤,而且这些工序要受到季节的限制,所以一般一套达到标准质量的瑶族服饰,得做上一年的时间。有一个缀饰蚕丝布的工序,瑶族的妇女每年的2月份开始养蚕,蚕吐丝之后将蚕茧压平成为整片的蚕丝布,染成橘色将其缝制在女士裙装的边缘。所以,每套瑶族服饰,都是心血所致。
瑶族的服饰记录的是他们的历史和对祖先的缅怀。刺绣的图案,除了花鸟鱼虫,还有瑶王的印章图案,而男子白裤子上的红色印条,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据《中国白裤瑶》中记录“相传在很久以前,壮族莫氏土司用计骗走了瑶王印,并攻进瑶区,迎战中受伤的瑶王战败退走爬山时手撑膝盖,在裤腿上留下十条血指印,临终前,他还在衣襟上画了瑶王印的图案。于是瑶族后人为纪念瑶王,便在裤子的膝盖处绣上十条红杠,在衣背上绣上瑶王印图案。”
猴鼓舞:国家级非遗
荔波白裤瑶的猴鼓舞最早是在丧葬仪式上重要环节,后来在瑶族的重大节日上也有表演。主要乐器是皮鼓和铜鼓。舞时,众人围成一大圈,皮鼓立于圈中,另一侧悬吊着数面乃至十几面铜鼓。每面铜鼓两名乐手,一人击鼓,一人在鼓后手持饭甑一般的“共鸣箱”,以使铜鼓声更加常深沉、厚重和悦耳。皮鼓手是领舞,也是指挥。他一忽儿敲击鼓面,一忽儿敲击鼓身。动作有“三面击鼓”、“莲花”、“反背”、“穿脚”等,众人踩着鼓声纷纷起舞,模仿猴子的各种姿态和动作,攀、爬、跳、跃……
猴鼓舞以模仿猴子的各种姿态神情为基本特点,舞蹈分“单人”、“双人”、“集体”三段式进行。“单人舞”为鼓师一人站在木鼓边摆动双手,擂响木鼓,此时全部铜鼓铿锵齐鸣,鼓师自奏自舞;“双人舞”则由一名男子跟在鼓师身后与鼓师一起一跳一蹲,模仿老猴取食攀摘姿态,形似猴,舞也似猴,周围亲友们配合鼓手的表演而发出一阵阵“唔!唔!”的呼喊声,气氛十分浓烈;跳“集体舞”时,七名男子背斗笠,在鼓师指挥下,踩着鼓点节奏,围鼓一圈而跳,场面更为壮观。2008年荔波白裤瑶猴鼓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年禾仓:古风遗存
瑶山这样的建筑随处可见。这就是瑶家人的禾仓。瑶家人的禾仓因为是架空设计,通风透气,终年干燥不会受潮。仓里存放着各种粮食作物和家中珍贵的东西,仓的下面则存放一些生产用具和物品,瑶家人喜欢早早地为自己准备好棺材,棺材的存放,一般也是在禾仓的下面。
没有东西存放的时候,禾仓自然成了青年男女幽会的好去处。在禾仓每根柱子与仓底的结合部,都安装有一个光滑锃亮的椭圆形土陶坛子。由于坛子的釉面十分光滑,加上坛子的肚子大两头小,老鼠要想爬到仓库里偷嘴,是根本不可能的。这种简单机敏的设计,彰显着瑶家人的智慧。在瑶家淳朴的风气中,“偷盗”,是最可耻的行为,所以在瑶山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晚上不能开仓取粮,晚上如果听到禾仓的门响,便被视为“报警声”。
婚恋:母系社会的跨度
白裤瑶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民族,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在婚前的两性交往上,母系社会文化遗存最为突出。恋爱中,女子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主动选择,大胆追求,女子挑选男子,支配男子,男子处于从属地位。结婚之后,女子从夫居住,绝对服从男子的领导。
白裤瑶的女孩到了婚嫁年龄,便要单列阁房,窗户朝外,开关自如。入夜或者节日,男子就到女子的窗下唱情歌,女子中意,便可开窗让男子进房。在正式结婚前,女子可以多重选择,广泛交往,大胆地挑选自己的意中人,而一旦定下人选,举行了婚礼,便从此收心,一心一意忠实于自己的丈夫,做一个相夫教子,孝敬公婆的贤惠妻子。结婚那天,男方家派人来接亲,女方家备下简单的酒席招待,请来歌师与男方的歌师对歌,酒席上歌声悠悠,情谊浓浓。唱“正月十五酿喜酒,也唱“十冬腊月迎新娘”……通常是通宵对歌,直到天明,新娘在“笑打亲家”的热闹气氛中,在众人的簇拥之下,浩浩荡荡地起身去到郎家。
铜鼓:瑶山人的精神
铜鼓在白裤瑶人的心里,不只是一种敲击的乐器,它是白裤瑶的精神和灵魂。启用铜鼓时,要举行庄重的仪式。瑶山的白裤瑶一般在三种情况下启用铜鼓,一是家族中有老人去世,在丧葬仪式上敲铜鼓祭祀天神,以求老人的灵魂顺利进入天堂与祖宗相会;二是逢传统节日,敲击铜鼓庆贺;三是贵客来访时,敲击铜鼓迎接。
相传很久以前,瑶王的小儿子偷吃了粮种,其母亲念了一段咒语后他就被老虎吃掉了,为了告诫后人不偷窃,瑶王的妻子就把老虎的爪子剪下来贴在瑶族最崇拜的铜鼓上,代代相传。据说在瑶山,珍藏在瑶族长老或家族的每一面铜鼓,都是有生命的,而且每一面铜鼓都有自己的名字,并有雌雄之分。
编辑:何建坪
责编: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