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视窗-北京频道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The messenger of Chinese culture covers over 39 countries and regions

  • 中国文化视窗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创新”的理念,努力为人民提供昂扬向上、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CVNTV insisted on “content is king”,provide an enterprising spirit pabulum for people,telling the legend of China,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科普 | 古地图中的北京印象

浏览量:14.29万次 发布时间:2023-08-10 13:49 来源:地图杂志 作者:地图杂志
地图比文字描述更具直观性,辅以颜色、符号,能够较为具体、明晰地呈现空间格局。存世丰富的北京古地图,定格了不同时期的北京城市形态,成为我们了解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料。
“帝京高拥九重尊,直北山河紫翠痕。”北京是一座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它承载了厚重的历史记忆,凝聚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北京城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这里分布着宫苑园林、坛庙建筑、商业集市、街道坊巷、城市水系等等,既包罗大气雍容的都城气象,也不乏繁华热闹的市井趣味。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的城市中轴线,延伸出北京独有的秩序之美;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层层嵌套的城市空间格局,定格了历朝古都的庄严气魄。而什刹海的人声鼎沸,天桥杂耍的民俗风情,前门茶馆的闲情逸致,则昭示着老北京的烟火气息,记录了一代代北京人的生活印记。
目前存世的北京古地图数量丰富,内容多样,其中既有反映北京城市区划和地理格局的全图,也有以某个景观或水系为表现对象的专图;既有绘制精美、内容精密的官绘舆图,也有广泛流传、简明实用的民间刻本舆图。这些舆图定格了不同时期的北京城市形态,更充溢着人们对北京的地理观念与文化想象,是老北京情怀与记忆的重要载体。
明代地图中北京城格局
北京一带“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里曾为辽南京城、金中都城、元大都城,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于此地营建宫室城池,逐渐奠定了北京城的基本轮廓与格局。
从政治因素出发,明代北京城作为帝王居所,自然要为皇室居住和活动划定相应区域,由中心出发向外辐射,这使得北京城逐渐形成了“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的基本格局。其中宫城、皇城、内城层层嵌套,宫城为皇宫禁苑,即紫禁城区域,皇城为拱卫宫城的外围城墙,将中海、南海、北海、景山等宫苑也包入其中。内城为明初所扩建,共有九座城门,外城为明嘉靖年间在内城以南补建,共有七座城门,构成了北京“凸”字形城市格局。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刻本《顺天府志》所载《北京城图》,直观表现了皇城、内城、外城的城墙和城门。此图内容比较简略,绘出了明代北京城的各处城门、城墙,并以形象符号标识了顺天府、大兴县、宛平县等衙署,以及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宣武街、崇文街等标志性地点,对于护城河等水系也有所表现,是目前所见较早反映北京城市规制的舆图资料。《顺天府志》中还附有一幅《畿辅图》,对明代顺天府境的山脉、水系、城池、村庄、道路等信息进行了较宏观的描绘。
万历《顺天府志》所载《北京城图》,反映了明代北京城的基本规制
从地域角度,北京城规模宏大,需要按相应地域划片分而治之。在明代开始形成“京师五城”的管理分区,“五城”指中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城,五城下设众多坊巷。根据明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明代五城的划分如下:中城在正阳门里,皇城两边;东城在崇文门里,街东往北,至城墙并东关外;西城在宣武门里,街西往北,至城墙并西关外;南城在正阳、崇文、宣武三门外,新城内外;北城在北安门至安定、德胜门里并北关外。京师五城由五城兵马司管辖,与大兴、宛平在区划上分开。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成书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 年),作者张爵曾官至锦衣卫指挥使。此书附有《京师五城之图》,此图在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的格局与各处城墙、城门之外,还标识了京城的金台坊、日忠坊、鸣玉坊、金城坊、正西坊、正东坊等三十三处坊巷,展现了以五城坊巷为视角的北京城市格局。除了行政区域之外,图中还以形象画法绘制了琼岛春云、太液清波、卢沟桥、居庸关、西山等景观,全图格局疏朗,标识清晰,为我们了解明代北京城提供了重要资料。
《京师五城之图》反映出明代北京分区管理和坊巷胡同格局
清代地图中的官民体系与八旗制度
有清一代,北京城市地图的发展蔚为大观,大量舆图资料保存至今。清代地图对于“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分区的表现,在官绘地图和民间地图中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官绘地图是“从内向外”理解北京城的,而民间地图则是“从外到内”理解。
官绘地图对于皇城的绘制往往非常详细,其细致程度要大于周围的内城和外城。以台北“故宫”藏《皇城宫殿衙署图》为例,此图为清康熙年间官方绘制,图中以平立面结合的方式,详细绘制北京皇城和宫城,而没有绘制京城,具体绘制范围南起大清门,北到地安门,东至东安门,西至西安门。其中宫殿、坛庙、衙署、亭台楼阁、桥梁等建筑物用立体形象符号表示,城墙、水体、道路采用平面线形符号绘制。除此之外,清代还有多种官方绘制的内城图、皇城图、紫禁城图,如大英图书馆藏《精绘北京图》,国家图书馆藏《紫禁全图》《皇城宫殿衙署图》等等。这些绘制精美的皇城图、宫城图提示我们,在官方地图的绘制视角中,中心区域的重要性是要高于周围区域的。
台北“故宫”藏清康熙《皇城宫殿衙署图》
以《首善全图》《京师城内首善全图》等为代表的“首善”图系,是清代北京民间地图的代表,这一图系在清代摹本众多,流传甚广,代表了一般民众对北京城市地理的理解。以清代《京师城内首善全图》为例,图中对内城和外城的街道、地名标识较为详细,而对皇城和宫城的表现则非常简略,除了城墙城门、重点水系和白塔、景山等地名之外,基本没有提供更多地名信息,这说明地图的绘制者可能没有机会进入皇城之内。图中对于大部分王府都没有标识,却将胡同、街巷表现得非常详尽,也说明绘制者比较熟悉和致力表现的还是普通民众的生活区域。而且,由于知识的缺乏,绘制者将皇城错误地理解为以北京中轴线为坐标较为左右对称的区域,因此将北海缩小,中海和南海简化成一条狭窄的水道,与皇城东侧的水系相对称。而实际上,由于紫禁城西侧的中海、南海、北海区域较大,皇城在中轴线两侧是非常不对称的,西侧要大于东侧。这说明普通民众对皇城区域的了解是比较有限的。
清代北京地图对于八旗区域的标识也是值得注意的现象。八旗制度是清代重要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这一制度也影响了北京城区的划分。八旗在京师按左翼和右翼分别驻守,左翼四旗分别为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右翼四旗分别为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根据《八旗通志》记载,顺治时期规定了八旗在北京城内的方位,分别对应除正阳门之外的八处内城城门:“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分列八旗,拱卫皇居,镶黄居安定门内,正黄居德胜门内,并在北方;正白居东直门内,镶白居朝阳门内,并在东方;正红居西直门内,镶红居阜成门内,并在西方;正蓝居崇文门内,镶蓝居宣武门内,并在南方,一从祖制,以八旗分左右二翼,亦准前规。”旗人的居住也按照这一规制进行,《大清会典·工部》记载:“凡旗分房屋,顺治十一年议准,八旗官员、兵丁,俱照分定地方居住。”
《京师城内首善全图》反映出一般民众对北京城市地理的理解
《八旗通志》载《八旗方位总图》和各旗分图,反映出清代北京城八旗驻防的基本格局
《八旗通志》不仅以文字形式详细规定了八旗各自的地界,还附有《八旗方位总图》和各旗分图。这些图示后来被众多民间著作沿用,影响非常大。其中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吴长元所编《宸垣识略》中的插图即在其基础上绘制而成,书中的《内城图分八旗》《正蓝旗东南》《镶白旗东中南》《正白旗东中北》《镶黄旗东北》《镶蓝旗西南》《镶红旗西中南》《正红旗西中北》《镶黄旗西北》等九幅插图,详细标明了北京内城中的八旗地界。《都门纪略》《唐土名胜图绘》等书继续沿用,足见其流传之广。除了这些书籍插图之外,清代许多单幅印行的地图也表现了八旗方位信息,前文提及的清代“首善”图系中的许多地图,都在北京城图的基础上明确标示了八旗的分界。
清末地图中的北京租界
清末列强入侵北京,逐渐在东交民巷形成了使馆区域,这一区域的形成对北京原本的城市格局形成了挑战。列强在北京城内划分势力范围,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当时的北京地图之中,它们有些可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有些则可辅助理解文献记载。
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于次年依据《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条款,开始在北京建立驻华使馆,之后各国都开始修建使馆,北京城内逐渐形成了东交民巷一带的使馆区。使馆区的建设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京城原本的空间格局,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使馆区“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并将“东江米巷”改名为Legation Street(使馆街)。这一区域位于天安门到正阳门以东区域,在地理位置上离皇城很近,却成为一个敏感的特殊地带。
使馆区的建设直接体现于地图。在以往的地图中,对东交民巷一带不会特别标注,而是以“天安门-大清门-棋盘街-正阳门”这一中轴线为中心,对其两侧的各行政官署进行重点强调,例如明《北京城宫殿之图》中,此地仅标识“东江米巷”。清代《首善全图》中,在中轴线西侧重点标注了銮仪卫、太常寺、都察院、刑部等官署,而东侧则重点标注了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太仆寺、钦天监、太医院等衙署,这些重要官署在地图中显得相互对称,较为突出。除此之外,“东江米巷”“西江米巷”一带仅标识大型街道。而在清道光年间《北京内外城全图》中,绘制者也采取了类似的表现方式,中轴线两侧的重要官署在地图上形成了对称关系,使得画面显得较为平衡,也突出了这一区域的重要政治意义。
而晚清以来使馆区的建设对北京原有的城市空间格局带来了挑战,如何处理这一空间、表现相关的地理信息成为地图绘制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晚清地图中对于使馆区有两种处理方式。第一种,是将这一片全部留白,如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清末《京师九城全图》,这张图上出现了东交民巷地名,但是对这一区域全部留白处理,并未明确标识区域内的使馆。与此对应的是,虽然中轴线以西区域较详细地标注了街道等信息,但是也并未出现相关衙署。第二种,是对使馆区进行重点标注,将其中的各国使馆都标识出来,甚至以附图形式另外绘出。比如清代李明治彩绘的《北京全图》中,在这一区域既按传统方式标注了附近的各类行政官署,还标出了英国府、俄国府、美国府、德国府、法国府、日本府等使馆,以及东交民巷内的票局、洋客店、海关、洋税司等涉外机构。而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的《京师全图》,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右上方多了一张东交民巷区域附图,将东交民巷区域独立出来,详细标注了这一区域的具体地理情况,还标注了各条街道的尺寸,除了大型使馆之外,还标识了高丽国府、比国府、奥国府、义国府。这说明,清末使馆区的建设,使得地图绘制者在摹绘时,已经认为东交民巷是一个需要单独出来细致表现的地理区域。而除了中国地图之外,国外的地图更会重点标注使馆区一带,如1900—1901年德意志东亚远征团地形测绘员绘制,1903年皇家普鲁士国土测绘局制图部彩印的《北京全图》中,就将东交民巷区域单独圈出,使得这一区域在整张地图上显得非常突出。
1900—1901 年德意志东亚远征团地形测绘员绘制的《北京全图》中的“东交民巷”区域
列强侵扰对北京城市空间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对东交民巷区域的特殊标注上,还体现在列强在北京进行的势力分割上。《京城各国暂分界址图》一图,便是在刻本北京地图的基础上,涂色标注了法国、俄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势力范围,整个北京城除了使馆区外,几乎全部被涂满。此图约绘制于1900年,图右上方标注“今将京城内外各国暂管地面,并各国所站(占)各衙门公所,均照界限分别清楚,及各国旗式按界分清,以便一目了然。现有俄、美国所管地面业已均归英、德国管辖,其俄兵退据东三省也”,左上方标注“大内及詹事府、顺天府具系日本所站(占);吏户礼部、宗人府、太医院、钦天监具系俄站(占);兵工部、銮驾库、天坛系英站(占)据;其景山系法站(占);先农坛系美站(占);理藩院系各国公署。英界黄色、法界蓝色、美界绿色、德界红色、义(意)界米色、日本蛋青色。”详细介绍了各国侵占北京城的情况。这张地图上的情况可以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仲芳氏《庚子记事》和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二日(1900 年8月16日)《时事杂志》等文献中都记载了当时各国在北京城内划分势力范围的史事,与《京城各国暂分界址图》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这张地图也成为当时历史的重要见证。
民国地图中的北京生活
民国时期的北京地图更加丰富,随着测绘水平、仪器设备、印刷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测绘精密的地图,地图的印制成本和流通程度也有所加强。这一时期北京城市建设的变化情况也反映在地图之中。
以《新测实用北平都市全图》为例,此图为苏甲荣主编,民国时期上海日新舆地学社印制。全图宽55厘米,高71厘米,色彩鲜艳,内容丰富,表现了北平市内外城区的情况,包括内六区和外五区在内共十一个区。此图以不同的颜色标绘了北平城市区域内的机构情况,黄色为宫苑、坛庙等,绿色为学校。主图周围附有各类组织机构的地址,并附“北海公园图”“故宫博物院图”“平津保一带全图”“颐和园图”“西山名胜全图”“电车路线站名图”“北平地面公安分区图”“各省会馆基址”,还附上了天坛、北海等名胜照片。民国时期,北海、颐和园、社稷坛等传统的皇家宫苑被改为公园,这些曾经代表着至尊皇权的神秘禁地,逐渐成为普通民众也能踏足的游览景点,服务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许多传统王府被改建为学校、医院、政府部门等公共机构,例如豫亲王府改建为协和医院,郑王府改建为中国大学,洵贝勒府改建为孔教大学等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改变意味着北京城市建设理念的重要转变,这些变化在《新测实用北平都市全图》中都有所体现。
《北京风俗地图》是一幅民国时期北京城风情图卷
民国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外国人绘制的地图,例如法国人普意雅,他是平汉铁路总工程师,主持绘制了许多北京地图,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如《北京自来水分配计划图》《近畿铁路路线图》等等。这些舆图资料反映了当时北京市政、水利、交通的发展情况,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再比如意大利人马维德所测绘《北京:中华民国首善之地》,全图中英文对照,且专门列出了邮政系统图例,对于北京城内的各级邮政机构进行了系统详细的标注。
而美国人弗兰克·多恩所绘《北京风俗地图》则是一幅北京风情图卷,此图印制于1936年,图中融入了大量幽默风趣的漫画元素,既有故宫、天坛、雍和宫等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也穿插有汗流浃背的人力车夫,路边摆摊叫卖的商贩,锯木头的工人,卖力运货的劳工等各色人等,还有金鱼池、绵羊、猪群、斗鸡等各类动物,京剧脸谱、古典字画、金银珠宝等传统元素,火车、汽车、自行车、高尔夫球等现代元素点缀其间,令读者应接不暇。天坛旁边绘制有一位头戴皇冠、身穿黄袍的男子双手张开跪地祈祷,北京西郊的卧佛寺以一个枕着枕头呼呼大睡的佛来表现,旁边还画了一个闹钟。种种细节生动有趣,反映了外国人对北京城民俗的文化想象。
“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卢沟渡,摆渡船,渡走春秋渡秦汉。金中都,烟云散,留下古桥写江山。元明清,七百年,卢沟晓月照大川。”北京是一座文化古城,它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在这一方土地上,发生过数不尽的故事,留下了说不完的话题。帝王将相的功过成败,寻常百姓的悲欢离合,山河破碎的呐喊与奋进,交织在历史变迁的烟尘之中,这些复杂的符号定格于一张张地图,成为我们永远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