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视窗-文化头条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The messenger of Chinese culture covers over 39 countries and regions

  • 中国文化视窗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创新”的理念,努力为人民提供昂扬向上、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CVNTV insisted on “content is king”,provide an enterprising spirit pabulum for people,telling the legend of China,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当前位置:中国文化视窗网 > 文化头条 >

窑洞里传出“红色声音”——《中国有故事》带您一探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摇篮清凉山

浏览量:10.63万次 发布时间:2021-08-20 15:05 来源: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作者:
手工制作、薄厚不均的“马兰纸”到底有多粗糙?
靠人力运转的印刷机怎么做到24小时不停机?大块头的印刷和广播设备又是怎么化整为零千里迢迢运到延安的?70多年前发生在这座红色新闻山上的故事,远比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更精彩、更传奇。
抗日战争时期,无数有志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向延安宝塔山聚集而来,只为在黑暗的世界中追寻理想与信仰的光芒。如果说,宝塔山是中国革命的精神高地,那么相隔一公里的清凉山,就是向外界传播中国革命声音和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新闻圣地。

在革命圣地延安,有一座和宝塔山隔河相望的清凉山。这里曾经是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以及中央印刷厂等众多新闻出版部门的所在地,也正是在这里,孕育了新中国的新闻事业。
窑洞里传出“红色声音”——《中国有故事》带您一探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摇篮清凉山
作为国家二级文物,这台高1.2米、长2.3米,浑身长满锈迹的大家伙,就是当年承印过《解放日报》的一台对开印刷机。1937年1月,面对敌强我弱、日益严峻的革命形势,急需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党中央筹建中央印刷厂迫在眉睫。而那时的延安城一片贫瘠,要找几枚铁钉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接到任务后,厂长祝志澄赶赴上海、西安等地,冒着生命危险,在戒备森严的都市里找关系、买设备,并以私人老板的身份招聘技术工人。
怎么通过层层关卡把这么大的机器运到延安也是个难题,最后大家把设备拆卸成零件,分装在三口棺材里,组成一个庞大的送葬队伍,以蒙蔽敌人的眼睛,顺利运抵延安。
窑洞里传出“红色声音”——《中国有故事》带您一探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摇篮清凉山
印刷机的主要部件是一个直径1米左右的铁滚桶,那时延安还没有电,要配上四五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轮流摇,24小时不停歇地印刷,摇一会儿就大汗淋漓了。当时,日寇和国民党政府加紧了陕甘宁边区的封锁,纸张、油墨彻底断绝,没有纸墨怎么印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于是陕北漫山遍野生长的马兰草成为造纸的主要原料。印刷用的油墨,是把石油厂的原油废渣焙烧后取得油烟粉尘,再用亚麻油进行煎熬,搅拌均匀后用自制的轧墨机轧制而成。从这里印出的报纸发行到国统区,犹如一颗颗炸弹落入敌人的心脏,使国民党反动派心惊胆战。
毛泽东说,印刷厂生产精神食粮,办好一个印刷厂,抵得上一个师。
窑洞里传出“红色声音”——《中国有故事》带您一探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摇篮清凉山
为了进一步将党的政治主张传播到沦陷区和国统区,1940年3月,周恩来从苏联带回一部功率为10千瓦的广播发射机。为了将这个庞然大物运回延安,也是采取化整为零,把拆卸下的零部件分门别类装箱打包,从莫斯科用火车先运到新疆边境,然后通过飞机、汽车运至西安,最后抵达延安。
当时延安还没有适合电台的大型动力设备,工作人员就把旧汽车的引擎进行改装,用于发电。播音室是间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土窑洞,没有隔音设备,就将羊毛毯子挂在门口和墙上以减少杂音。一切因陋就简、一切为了播出。
1940年12月30日晚7时,以“XNCR”为呼号的延安新华广播从窑洞中发出。响彻在饱受日寇铁蹄蹂躏的华夏大地上。
一张张报纸、一声声电讯号,70多年前的抗战烽火中,清凉山上的那群新闻人,就是这样把党的声音传播到边区的角角落落。让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中国革命的光辉前景,让全中国人民看到抗战胜利的曙光,更让世界聆听到来自东方战场的希望之音。
(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2021.6.11)
网监:张琪  责编: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