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视窗-多彩中华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The messenger of Chinese culture covers over 39 countries and regions

  • 中国文化视窗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创新”的理念,努力为人民提供昂扬向上、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CVNTV insisted on “content is king”,provide an enterprising spirit pabulum for people,telling the legend of China,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当前位置:中国文化视窗网 > 多彩中华 >

罗秉松:魔术师的魔法人生

浏览量:14.04万次 发布时间:2017-11-30 14:55 来源:逸典文化网 作者:
他六岁拜师学艺,还是「小鬼」时就已经是中南海的常客,跟随周恩来总理出访多个国家。在9 月22 日吉林省文艺志愿者「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情系林场慰问演出中,这位风光无限的魔术师受到了现场自发粉丝团的热烈欢迎,他就是被业内称为「中国魔术泰斗」的著名魔术表演艺术家罗秉松。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杂技学员,在罗秉松的身上浓缩了新中国魔术的历史,堪称新中国魔术的活化石。
“小八”和他的魔法梦想
罗秉松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在兄弟姐妹1 0 人中,他排行第八,所以得名“小八”。那么,“小八”是怎么成为魔术师的呢?话说当年罗秉松有一个干妈——中国杂技团第一名驯狗演员金志琴。金志琴的娘家和罗家是老街坊,罗秉松从小就见过干妈变小魔术,他对此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于是一个关于魔法的梦想悄悄地生根发芽了。
罗秉松从干妈那里得知中国杂技团招生,他报名参加了考试,没想到竟然顺利地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杂技团第一批学员班的成员。罗秉松回忆说:“在杂技团学习翻跟斗,老师一直在地上跪着扶我们,一个孩子翻5 个跟斗,3 0 个孩子那就是1 5 0 个跟斗啊!我们心疼老师,凑钱买布头、棉花、松紧带,还给老师做了一对护膝。收到大家的礼物时,老师搂着我们哭,真是感动啊!”在杂技团老师的培养下,罗秉松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除此之外,他还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京剧、芭蕾舞、古典舞、口技等丰富杂技演员表演技巧的课程。从1 9 5 8 年起,罗秉松开始了表演生涯。虽然在团里他算得上是全能演员,但演出地点并不固定,有时在马戏队演出,有时又被调去支援演员队。在跟随中国杂技团出访的日子,他有缘认识了古彩戏法大师杨小亭。出于对魔术的神往,罗秉松自动请缨给杨小亭做帮衬,工作内容就是提鱼桶( 道具之一),别看这工作简单,但杨小亭注意到了这个十来岁的孩子对戏法的痴迷。1 9 6 6 年,在杨小亭位于牛街的家里,罗秉松磕头拜师。师父是回民,罗秉松买了瓶香油作为拜师礼。每天去师父家学艺,罗秉松要从团里在北新桥的宿舍步行到牛街。他眼明手快,跟着师父学本领,也帮着师娘做些家务活儿。拜师没多久,罗秉松就能上手三仙归洞、仙人摘豆等小戏法儿了,师父观察到这个徒弟认真好学,便依次把自己的绝活四量、吉庆有鱼、灯火辉煌等节目一一传授给罗秉松,此时,那个关于魔法的梦想也早已根深蒂固了。
梦想之路从没有一帆风顺
追逐梦想的人是幸福的,然而通往梦想的路上总有太多坎坷。在一次杂技表演过程中,罗秉松需要从高空进行3 6 0 度大翻滚,结果在离地9 米时他掉了下来,脑袋摔在蹦床上,接着又摔在地上。“当时就昏迷不醒了,后来才知道我的脖腔已经戳了出来,脖子就像特型演员一样缩了进去,胸腔、腰椎、颈椎没有一块好地方,医生说我的腰已经是9 6 岁的腰了,当时就宣判我的舞台生涯已经终止。”罗秉松回忆说,就是那一次受伤,让他全身做了手术,取出了1 3 块骨头,住院一年半的时间才苏醒过来。
罗秉松:魔术师的魔法人生
不经历风风雨雨,又怎能见到美丽的彩虹?从医院出来后,罗秉松并没有灰心丧气,相反他更加刻苦地学习技艺,后来因众多嘉宾的要求,他克服腰伤重启古彩戏法的道具箱,将古彩戏法表演至今。 时光荏苒,当年的“小八”逐渐成长起来了,他从中国杂技团第一任青少年队长,成为青年团的副团长,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历练,最终一步步走上了国际顶尖魔术大师的舞台。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魔术师?罗秉松认为学习魔术要先从小戏法儿做起,“不会小戏法儿,大戏法儿变得再好,也不是合格的魔术演员。”最让罗秉松欣慰的是,他上了1 9 8 7 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用魔术向全国人民拜年。其实,早在1 9 8 2 年,他就和马季主持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会,当场表演了他埋头钻研的新节目—— 将撕碎的报纸神奇地接成长梯。在奇妙缤纷的魔术世界里,观众看到的只是梦幻一样场景,而对于魔术师来说,哪怕是一个普通的小魔术也要反复练习几百遍甚至上千遍,其中的枯燥和乏味是外行人无法想象的。在练习魔术遇到困难的时候,罗秉松又是如何度过的呢?“困难肯定是有的,但是因为我喜欢这一行,你可千万不要小看兴趣的力量,如果有一个步骤练不好,我就反复地练习,哪怕一天两天不吃不喝,我也得下功夫把每个环节解析开,然后仔细琢磨,直到把这个魔术做好。”罗秉松颇为严肃地说。
罗秉松:魔术师的魔法人生
中国魔术界也有“大卫”
说起魔术,人们总会想起美国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有着悠久魔术艺术传统的中国出一个“大卫”还要多久?对此,罗秉松非常激动:“大卫确实非常成功,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认同,他的飞行魔术更是经典中的经典,但是我们中国的魔术师也非常优秀,我一点都不为这个担心。”罗秉松认为,大卫是美国市场化包装下的魔术师,笼罩着商业化的光环才会有现在的知名度。现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也越来越宽松,包装和宣传不再是问题,所以只要魔术师硬件好,业务过硬,不要说一个大卫,就是一大群大卫也不是问题。中国魔术如何取得更大进步,罗秉松认为,魔术师要学会开发自己的智慧,用超前的眼光结合市场来发展,不能让历史阻挡前进的脚步。“魔术不是阳春白雪,它来自生活并且要被人们接受了才算成功。我们应该从技巧、表演、创意、策划等多方面向国外学习。”
立志将中国魔术传承下去
9 月2 2 日,吉林省敦化市新兴林场,罗秉松参加中国文艺志愿者下基层演出。在一片热烈的欢呼中,罗秉松登台献艺,依然是严谨直挺的西装,依然是亲切和蔼的笑容,依然是浑厚饱满的嗓音,依然是抑扬顿挫的声调,他的表演慷慨大气而又游刃有余,现场传授的互动小魔术更别出心裁。在演出后台,看出我们对魔术的兴趣,罗老师亲切地与我们聊了起来。“魔术是一种神圣的表演艺术,它在最小的范围内,发生最大的变化,似有则无,声东击西。”罗老师告诉我们,中国的魔术比西方大型道具魔术更有魅力的奥妙就在手上,根本无需什么大道具,比如民间古彩小戏法三仙归洞、仙人摘豆、砸碗等。中国最早的魔术就是一袍一毯的古彩戏法,它以耗时长,出活慢闻名,还得将近百斤的道具都背在身上,并在台上显得轻松灵活。罗秉松擅长吸收新鲜元素,他升华了师父的技艺,内练古彩戏法,外学西洋魔术。如今,他也和师父杨小亭一样,开门收徒,立志把中国的魔术传承下去。“学习魔术需要兴趣,我师父也是这样说的,如果你要是喜欢这个魔术,我就去教你,如果不太喜欢,只是为了玩票儿,就想演一手两手,那就干脆别玩了,那不是正规的学习魔术。”
说起钟爱的魔术,罗秉松总是侃侃而谈:“我来吉林省演出好多次了,这次是来敦化演出,以前还去过长春。第一次到长春只有2 0 岁,去年在长春大学光华学院做过讲座,和大学生们一起玩几个小魔术,当时像回到家乡一样的感觉。”除了“下基层 送欢乐”演出之外,罗秉松还从事魔术教育,他常常和徒弟说,学艺要先学做人,学艺难,做人更难,只有人做好了才能够真正地学好艺。中国魔术的发展需要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更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继承和创新。
编辑:何建坪
责编: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