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视窗-贵州头条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The messenger of Chinese culture covers over 39 countries and regions

  • 中国文化视窗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创新”的理念,努力为人民提供昂扬向上、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CVNTV insisted on “content is king”,provide an enterprising spirit pabulum for people,telling the legend of China,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贵州花茂村:美丽新农村发展的样板

浏览量:12.23万次 发布时间:2018-11-20 13:21 来源: 作者:
花茂村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
过去,播州区花茂村只能靠种植低效高杆的农作物为主。因贫穷,花茂村4000多人就有2000人外出打工。近年来,该村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在改善交通、推进红色文化、陶艺文化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的同时,积极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把“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致富技能”做得风生水起,不仅村容村貌开始变化,村民也从穷到脱贫再到富裕。据不完全统计,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人均不足3000元到2014年的10948元,2016年,花茂村人均收入14119元,去年,花茂村贫困人口已实现全部脱贫。
花茂村一角
一幢幢绿瓦白墙的特色民居,一个个精致整齐的院落;院落前是宽敞平坦的水泥村道,村道两旁绿篱处是一丛丛盎然的植物和一片片正盛开的三角梅……只要步入花茂村,相信任何一个游客都会为该村充满诗意的田园山水风光所吸引——前不久,省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就农村就业到花茂村调研,作为随同的工作人员,笔者有幸目睹了一个村庄的崭新容貌并了解到该村显著的发展变化。花茂村,地处名城遵义西部,距中心城区50公里,该村东接乐山镇新华村,西靠枫元村,南邻土坝村,北抵苟坝村。枫香至花茂公路,鸭溪电厂环线运煤公路横贯全村,全村总面积1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31亩,辖26个村民组1188户5146人。笔者注意到,与许多村狭窄的办公场所不同,该村仅办公楼就有510平方米。全村不仅交通方便,户居楼房集中,而且村道洁净,文化意味很浓。然而,昔日的花茂村,曾是个鸡鸭满地跑、尘土漫天飞的贫困村。因其脏乱差,花茂村被称为“荒茅田”。该村群众不但出行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更多增收难。长期以来,花茂村由于只能靠种植低效高杆的农作物为主,外出打工成为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据统计,4000多人的花茂村外出打工人口就多达2000人。
花茂村九丰现代农业园
要想富,先修路
花茂村虽然距离遵义市并不远,但因贫穷,只有一条能通马车的村道。为加速改变面貌,村委会决定从改善交通入手。花茂村的想法,得到了上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从开始修村路到翻新村民住房,渐渐地,花茂村的环境有了改善后,到花茂旅游的人逐步增多。“2012年以前,村里人均收入只有3000元,2012年开始,村里实施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开始变化。依靠发展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80%的外出务工人员渐渐地返乡创业致富,返乡农民工创业,又增加了村里的变化,花茂村由贫穷开始变富裕……”花茂村党支部书记潘克刚说。笔者了解到,花茂村以此为契机,村委会开始制订“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计划。在村支两委带领下,花茂村开始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做实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不仅如此,花茂村还大力发展红色游、田园游、智慧游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潘克刚介绍,为把花茂村建设好、发展好,党支部坚持把抓党建作为抓关键,积极发挥村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头雁”和“火炬手”作用,建设好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升级版,打通了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花茂村红枫圣源合作社稻加鸭基地
环境好了,村民挣钱的路子也多了,村民王治强改建院子,投资开起了农家乐,取名“红色之家”。短短两年多来,王治强的“红色之家”生意红火,每天接待200人,为村民提供了10多个就业岗位。在王治强的影响下,目前,全村已发展农家乐28家,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一个,引进大型农业企业一家,解决近千人就业。接下来,花茂村根据实际,将红色文化、传统手工艺、现代农业等特色资源,进行优势重组,通过运营、管理,统筹整个区域产业,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名片。同时,将“互联网+”与农业、工业、流通部门和服务业等三次产业充分融合发展,充分挖掘贫困地区产品的潜在价值。通过电商平台,花茂的土陶、藤编、土鸡蛋、土蜂蜜等农特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市场,网上销售额突破百万元,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
花茂民居
花茂村“先才陶艺馆”内,欢声笑语不断,不少游客正在体验制作陶艺产品。店内,老板不停地穿梭其中,为游客示范指导。“实在没想到,祖传下来的老手艺还能再次焕发生机。”老板说。老板叫母先才,是母家第四代陶艺人。他介绍,家族手艺已传承有百余年,因村里贫穷,他的店子曾面临“混不下去”的尴尬。当准备关门外出打工时,遇到了村里发展的好时候,于是在村委会的支持下,他“重操旧业”。得益于花茂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如今,他的陶艺馆生意很红火,每年卖出的陶艺制品达2000多件。每当节假日,从山东、上海、黑龙江、河南等来花茂村旅游的人不少,游客非常喜欢现场体验陶艺制作。
如同母先才所说,笔者采访得知,自2014年以来,花茂村抢抓“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的机遇,在全力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后,迎来了乡村巨变。与此同时,花茂村积极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以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七元素为基调,新改建民居880栋,既保持了村庄传统风貌,又与青山绿水浑然天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得益于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和浓郁的乡土风情,花茂村的的旅游呈现井喷态势。仅2017年,该村就接待游客数量约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3000万元。“以前,大家都想跑出去,总觉得外面日子好过,甚至把房子卖掉也要出去。现在,大家都想着如何在家门口发展。”潘克刚说,“现在多数年轻人在村里就业,有开旅游观光车的,有当餐厅服务员的。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留在村里的村民种地也有了新种法,以往村民以种粮食为主,主要用于自己食用和养殖。如今种的是有机瓜果蔬菜,卖给游客或者农家乐,一亩地的收入翻了几番,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6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约200万元。”
花茂土陶
笔者了解到,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视察期间,专程来到花茂村考察,在看了智能温控大棚、党员群众之家,土特产服务中心,村民农家乐,制陶工坊,深入了解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情况后,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两年多来,该村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统筹推进精准扶贫与全面小康齐步走,大力推进田园风光、红色文化、陶艺文化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积极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把“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致富技能”做得风生水起。
花茂村是种植蔬菜的好地方,为把蔬菜等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该村在多方面的支持下,建起了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在该园区的规模达15万平方米的智能温控大棚里,笔者看到,各色瓜果蔬菜琳琅满目,棚里的通道上游人如织。该园区的负责人介绍,园区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采取土地入股、平时务工、年终分红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农民素质,还使得农民多渠道就业,多元化增收。创意产业一条街,是花茂村的亮点之一。走进街区,脚下是铺设整齐的木条石条路,两旁院墙上挂着农耕时代的生产工具,街亭摆放着苗族同胞的生活器皿。笔者看到,该街区不仅有土特产展示中心等,还有制陶、藤编、木雕、苗绣等当地民间艺人展示技艺的现场表演。
讲解员介绍,这些当地民间艺人借助乡村旅游兴起的机遇,开办起各种各样的工艺坊,工艺坊不仅开发了旅游工艺品,还传承了、发展了民间艺术。“比脱贫更为长远的是实现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设好新农村……”潘克刚说。曾经贫困的花茂村,变成了富裕的新农村。下一步,花茂村如何继续加快建设,潘克刚表示,花茂村要在产业上做足文章,不仅要进一步制定好规划,做大做强乡村旅游,还要做好土地这篇文章,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让村民的增收渠道更多更稳定。
编辑:何建坪
责编: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