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视窗-贵州人物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The messenger of Chinese culture covers over 39 countries and regions

  • 中国文化视窗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创新”的理念,努力为人民提供昂扬向上、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CVNTV insisted on “content is king”,provide an enterprising spirit pabulum for people,telling the legend of China,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非遗匠人张禄麒:火与土相生成静美的牙舟陶

浏览量:22.71万次 发布时间:2018-11-26 17:19 来源:多彩贵州网 作者:
中式生活的美感一直通过陶瓷扬名世界;在黔南州平塘县,它又以牙舟陶的形式,沉浮六百多年,经历了一场独有的地域民间文化特色的复兴。翻开《平塘县志》不难发现这样的记载:“牙舟陶瓷生产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如今,牙舟陶不但是贵州陶瓷艺术中走出大山的“精绝”之作,更名列中国十大名陶。2008年,牙舟陶被列入中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十大名陶之一的牙舟陶,是平塘县特有的陶瓷产品。在近现代史上,牙舟陶器以造型古朴敦厚著称,工艺精湛,造型形象逼真生动,千姿百态,神韵别致,在中国陶瓷界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牙舟陶国家级传承人张禄麒
70后的张禄麒出生在一个陶艺世家,至张禄麒已是张氏第八代传人,同时他也是国家级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贵州牙舟陶瓷商会会长,并创立了禄麒牙舟古陶文化有限公司。“我从小就跟我父亲张福高学制陶,可能还算有点陶艺天赋吧,在我9岁的时候就掌握了采泥、拉坯、粘贴、上釉、入窑等制陶工艺程序。”1992年,张禄麒进入贵州省轻工科研所学习陶艺造型设计,之后又赴深圳学习陶瓷设计,陶艺和眼界与日俱增。
非遗匠人张禄麒:火与土相生成静美的牙舟陶
牙舟陶的工序仍然保持着全手工的传统工艺
陶艺之路的传统复兴
2005年,张禄麒回到家乡,童年记忆中“家家户户制陶”的盛景早已不见。由于上一代的制陶人日益老迈,干不了练泥、拉坯、上釉、烧窑这些既要体力又要精力的活儿。而日趋发达的交通,联通了曾经的山区小镇和外面的世界,年轻人不愿继承陶艺,纷纷外出打工。加之工业化进程加快,机械品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冲击,牙舟陶开始衰败,面临失传。为了让牙舟陶重放光芒,2006年6月,张禄琪、张禄洲兄弟俩多方筹集资金在原来老陶瓷厂的地盘上建起了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并招聘了20多名技师和工人,拯救这一濒临消失的民族文化。张禄麒坦言,自己本身肩负着将家族陶艺传承的重任,如今作为牙舟陶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何将牙舟陶更好传承并发扬光大,陶艺之路任重道远。
非遗匠人张禄麒:火与土相生成静美的牙舟陶
牙舟陶有柴灰釉和玻璃釉两种
尽管张禄麒的陶瓷厂里已经有了一整套的现代化机械,但拉坯、塑形、雕刻、烧制这些工序仍然保持着全手工的传统工艺,正因如此,张禄麒的同一类作品,无法完全相同,存在独特的参差美。捏在手里的“白鳝泥”,张禄麒说这是牙舟镇最好的财富,能承受1200℃到1300℃的高温而不变形,黏性好,不上釉而富有光泽。牙舟陶有柴灰釉和玻璃釉两种,当地一种叫“土子”的铁质富集物,加过柴灰可制成土釉,即柴灰釉,呈深褐色。
非遗匠人张禄麒:火与土相生成静美的牙舟陶
至今仍在使用的传统柴烧龙窑
可遇不可求的“窑变”
值得一提的是,在张禄麒院子里,一座传统柴烧龙窑至今仍在使用。经过柴窑烧制的“窑变”,使得其作品神韵别致,不过瑰丽的“窑变”往往可遇而不可求,谁也无法预知。所谓柴烧龙窑其实是一种古老的技艺,用柴火在传统的老窑里进行烧制。其体表的色泽完全來自土胎、火候和木灰的交融,借由自然落灰留在作品上形成一种自然釉色,烧制过程留下的火痕,也为作品构成人工难以达成的美妙纹路,甚至一件作品会呈现出七彩色泽,在温和的火侯配合之下,表面亦能呈现斑驳点状的特殊效果。
“在烧制的过程中,由于各种色釉的金属矿物质含量不同,在同等高温下的膨胀系数与溶流程度不一与坏体的结合形成‘冰裂纹’,色调浓淡混合相宜浑然一体,各种色泽点缀又截然不同,形成孤品较多。”张禄麒解释,“冰裂纹”线透明清析无规则,神韵自然。
非遗匠人张禄麒:火与土相生成静美的牙舟陶
瑰丽的“窑变”往往可遇而不可求
或许,这不仅仅是燃烧薪柴,更是人与窑的对话,火与土的共舞,运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结合而成瑰丽独特的陶艺作品。”看着一件陶器如何从土胚经过拉胚、入窑、烧制变成一件艺术品,因为烧制的不可预知性而充满了等待与期许,这种感觉是电窑、瓦斯窑所不及与无法比拟的。”张禄麒说,或许乍看不甚起眼,越看越耐看是作品的迷人之处,仍然保有传统的朴实与丰富。
非遗匠人张禄麒:火与土相生成静美的牙舟陶
牙舟陶图腾柱
愈加笃定的陶艺人初心
经过多年努力,立志承传祖业的张禄麒,再度让牙舟陶声名鹊起。其陶瓷厂已成为平塘县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家民营企业。产品不仅走向省内外市场,更远销美国、英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许多精美之作曾被选送日本、朝鲜、丹麦、芬兰等国展出。2008年,“牙舟陶器的烧制技艺”入选“传统手工技艺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美术馆民间部已经先后收藏了100多件牙舟陶作品。“现在我也开始思考物得其用,试图实现艺术美与实用性的统一。”张禄麒说,如何实现创作个性与器物实用性的平衡,兼具审美与文化积淀,是很多陶艺家们一直在讨论的问题。
非遗匠人张禄麒:火与土相生成静美的牙舟陶
张禄麒认为,牙舟陶最终要回归到它本真的属性
在张禄麒看来,牙舟陶最终要回归到它本真的属性,他愿意用时间一点点深入地探寻,“在创作中,这个探寻不会停止,希望我能将许多看似无用的器物,表达出生动的美。”就像火与土相生成静美的陶器,时间带来的遇见和艺术对话中的惊喜,都让张禄麒愈加笃定自己陶艺人的初心。采访结束,记者好似也感受到,张禄麒的众多器物仿佛是散尽了人世的铅华与烟火,却总有一种意蕴藏于其间。何谓古拙?就是尽量的干净,把繁复的表象去掉。正如一个牙舟古陶杯,外表平白无奇,整体的陶土色并不显眼,却让人体会到一种深沉和平稳。简朴的外在承载着一种“道”的感觉,正是这个社会逐渐缺失的部分,耐人寻味。
编辑:何建坪
责编: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