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视窗-汶川文化视窗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The messenger of Chinese culture covers over 39 countries and regions

  • 中国文化视窗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创新”的理念,努力为人民提供昂扬向上、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CVNTV insisted on “content is king”,provide an enterprising spirit pabulum for people,telling the legend of China,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新映秀,新景色,新生活

浏览量:7.46万次 发布时间:2018-11-27 16:04 来源: 作者:
越住越宽敞
越看越漂亮
越聊越开心
渔子溪村 天津情缘

我没有考证,猜想这渔子溪村应该是因渔子溪河而得名。渔子溪,因为大地震与天津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地震刚发生没几天,天津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总就带着他的团队、物资和现金来到这里,帮助他们抗震救灾,且几年来关照不断,因而在渔子溪村备受尊敬,只是这位老总做事低调,3年中媒体几乎没有任何报道,作为天津媒体的记者,我也是半年前才知道此事的,这是情缘之一。

情缘之二,在映秀镇恢复重建中,邀请了上海同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天津大学等中外规划建筑设计和研究单位、大专院校以及国内著名建筑师,参与设计与建设,而渔子溪村正是由天津大学规划设计的。当时,有关部门提出了“不求大、小而美、精致、本色、安全”的基本原则,现在看应该是完全实现了。

渔子溪村像她的名字一样充满诗情画意。地震前这里有二百多户人家,近八百口人,地震中44人遇难。因为原来的村庄正处在断裂带上,重建时向东移了200米,现在的村庄,早已经不是传统概念上的村庄,而更像城市中的别墅小区,只不过依真山傍活水,风景更优美罢了。

美是美了,渔子溪村同样面临产业转型,其实早在地震前为了保护植被,这里已经退耕还林(草)了,本来已不多的田地,随着山体垮塌毁得差不多了,尽管地震已过去三年半,毁坏的植被也恢复了一些,但有些山一眼望去还是裂着一道道白色的伤口,一位村民指着一座山头说,那里半个山都垮下去了。

但是我们所见的人们精神状态普遍不错。在村民黄武联家里,大家边喝酒边热烈地讨论着养殖、种植、农家院旅游等各种生计,因为他们每户还都有山林,有房舍。不同的想法、观念相互碰撞,一会儿争论,一会儿大笑,但不管怎样,都是努力地活,努力地奔。说话间,主人的二女儿回来了,她像村里的很多青年人一样在外面打工,年轻人总有自己的想法和活法,她拿出一个小本本骄傲地在父亲眼前晃了晃,说:“这是我的驾照!”父亲赶忙拿过来看,满脸都是惊喜。据说这里的驾照并不那么好拿,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山路不如平路好走的缘故。她还有个比她大两岁的姐姐,也在外面做工,看照片像妹妹一样,如花似玉。如今,小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农村家庭,不足200户的渔子溪就有七八十辆。

晚上在老村长马锡章家,我们见到了家住渔子溪村的漩口镇退休干部马永红,跟在他身后的是他的小孙子。这孩子地震时在映秀小学上二年级,地震发生时,被埋在废墟下,所幸的是上身被什么东西支出个空儿,头没砸着,只是双腿不能动,经过救援人员30多个小时不舍昼夜地挖掘,终于把他救了出来。这孩子真幸运,除了医生从他后背上取出一小块玻璃状物体外,身体其他部位均无大碍。

但是,他的同学们很多都没了。我问他:“当时怕不怕?”他说:“很怕。”他爷爷说:“地震以后都对他们做了心理辅导,好多了,现在没有什么事,不过我觉得他的学习成绩似乎不如以前好了。”听爷爷这么说,他有点不好意思。“那不要紧,以后好好努力就是,你这么小,就经历了这么大的事,是个不简单的孩子!”听了我们的鼓励,他笑了。

走在渔子溪村的街上,你会发现农民对于土地根深蒂固的珍惜,每家的房前屋后,尽管地方不大,都种着青菜,既绿化了家园,又丰富了餐桌。还有些村民把曾是废墟的自家老宅基地收拾出来,种上了蔬菜,一眼望去,凋敝之中又长出了顽强的生机,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地震遗址上的草根讲解员

映秀镇特意保留了一些地震遗迹:如百花大桥遗址、牛圈沟震源点、漩口中学遗址等,透过这断成一截截的桥梁,被填高数十米的沟壑,震酥坍塌的校舍,还有从陡峭山崖上倾泻而下的岩石流,可以想见当年的灾害之烈。

而今,这些遗址不仅留住了逝去的灾难和历史,也留住了游人的脚步。一些团体或个人到映秀来旅游,都要看看地震遗址。光看遗址是不收费的,但要请人讲解就要付费了。本来,旅游公司有受过培训的解说员负责讲解,但是他们毕竟不是亲历者,这就给村里有口才的人留出了机会。

高中毕业的罗小凤是村里少数没到外地打工的女青年,她告诉我,地震时,她失去了一个妹妹,妹妹是继父和妈妈所生,也是继父唯一亲生的孩子,妈妈也不可能再生了。她虽然没到外地打工,却有个自由职业:地震遗址的草根讲解员。她们与旅游公司的同行也有竞争,但靠着亲历和熟悉,也能找到生存的空间。她说,她爸是残疾人,在自家的一楼开了个小店,赚多少算多少,反正也没有房租,她自己挣来的钱也交给她爸,花时再找他要,她说这样会给爸爸一些安慰。

相比罗小凤,刘玉林的妻子干得更投入。白天我们在村里与刘聊天时,他提到妻子“去给人讲解”。当时,我并没在意。到了晚上,刘妻来了,沙哑着嗓子,但依旧健谈。她说她是用心、用感情去讲解的,她讲的都是亲身经历,都是故事,都是父老乡亲的命运,常常止不住眼泪,所以能够感动观众。肯定是口耳相传,有些人是慕名找她讲解的。我说:“你的嗓子都哑了,要注意保护。”她摇摇头说:“不行,控制不住!”很多游客都担心她这样讲会伤身体,又因为感动和感谢常常多给她钱,她说:“我要把映秀的故事,映秀人的精神,映秀对全国人民的感谢,通过我的讲解告诉给观众,不全力以赴讲,对不起人!”可惜,我们参观遗址时没有遇上她。

另有一处不能不看的地方是“汶川5·12特大地震遇难者公墓”,就在渔子溪村的半山腰上,千余名遇难者长眠于此。他们之中,有当地村民,也有镇上企业的干部职工,有部队战士,也有中小学生,尽管无法确定每个遇难者的具体下葬地点,但生者现在已为他们树立了墓碑,只是为了有个凭吊寄托哀思之所。

过了公墓继续往山上走,就到了渔子溪村观景台,从这里往下看,重生的映秀镇尽收眼底。渔子溪村党支部书记蒋永福告诉我们,村里刚刚“诞生”个百岁老人,村委会已给他送去了祝寿礼,还要摆筵席的,这是村里的一喜。其实,生者健康快乐地活着,就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愿更多的映秀老人长命百岁。

文/摄 新报记者 穆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