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视窗-汶川文化视窗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The messenger of Chinese culture covers over 39 countries and regions

  • 中国文化视窗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创新”的理念,努力为人民提供昂扬向上、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CVNTV insisted on “content is king”,provide an enterprising spirit pabulum for people,telling the legend of China,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生态文明:汶川奏响绿色交响曲

浏览量:8.48万次 发布时间:2018-11-27 16:03 来源:阿坝日报 作者:伍排勇 颜天杰
夏秋季节,走进汶川县,到处是郁郁葱葱的绿林,天朗气清、山青水秀,一幅幅美景尽收眼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中共阿坝州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阿坝州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的决定》和《中共阿坝州委关于加快建设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的决定》,为阿坝未来发展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按照州委‘一州两区三家园’战略目标,全面承接建设‘东南绿色经济先行示范带’、支持‘汶川建设生态康养旅游示范地’等重大机遇,聚焦‘净土阿坝·康养汶川’定位,全面做好‘生态保护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惠民利民’三篇文章,把汶川建设成为远瞻历史、近赏山水的生态康养旅游示范地,切实担负起州委赋予汶川的历史使命。”9月12日,在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上,县委书记张通荣的话掷地有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汶川县以对脚下这块土地负责、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态度,抓好“生态保护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惠民利民”工程,为实现汶川绿色崛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坚强有力的保障。
筑牢生态屏障 : 擦亮幸福汶川底色
3月10日,“我为汶川种棵树”公益活动在汶川映秀镇举办,植下柳杉树苗600余株,为汶川种下一抹抹新绿;3月12日,汶川在绵虒镇克充村喇嘛岩窝开展2018年义务植树活动,旨在深入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发挥领导干部义务植树的示范作用,引领全县义务植树活动全面开展,构建绿色康养汶川;3月29日,“大美汶川·大规模绿化全州”启动仪式在汶川县映秀镇举行,为映秀镇增添一道道亮丽的枫叶景观;
在汶川,开展植树造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今年以来,汶川县以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造林绿化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参与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人数12407人,义务植树75975株,折合面积967.2亩。
在绿色成为汶川主基色的同时,守护绿色也成为汶川人民的“生态共识”。
今年上半年,汶川国有林管护面积147.2万亩,安排森林管护员83人,签订森林管护承包协议书83份。同时,建立集体公益林和商品林管护责任制,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了天保二期集体公益林和商品林管护目标责任书。根据《四川省森林消防扑火队伍建设管理办法》规定,汶川县组建了义务扑火队117支2000余人,实现了从城镇到村组全覆盖,森林火灾损失率控制在 0.08 ‰以内,38年无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发生。“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在绿色打底的画卷上,汶川一笔一画勾勒着生态家园的未来。
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面积5.39万亩,对全县272.1万亩林地进行监测,监测率100%,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和防治能力显著提升,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内。对全县所有的林木种苗基地、花卉基地做好产地检疫,对全县5.5189万亩松林实施全覆盖监测。10年以来,汶川积极采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固沙相结合等措施,推进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实施干旱半干旱河谷生态治理3万亩;累计实施岷江上游水生态综合治理1万亩。
为了做好保护区大熊猫监测,汶川在金波、龙潭、码头、沙排等7个巡护区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日常巡护,开展草坡保护区重点区域大熊猫监测和大熊猫疫源疫病调查工作。今年5月,汶川进行了大熊猫常态监测,监测样线15条,安装红外相机20台,采集影像资料5000多份,建立监测数据库,形成监测报告,对保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从河谷到高山,从农村到城镇,一幅幅秀美壮阔的绿色画卷在汶川大地徐徐铺展开来。绿色,不仅装点着汶川人的新梦想,也装点着生态发展的新篇章。
发展生态产业 :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走进克枯乡大寺村,村民张号杰正在地里劳作。他家房前的果园里密密麻麻地挂着李子。他家里有15亩水果地,每年大约收入10万余元。“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我们种上了青脆李,如今更是发展起了林下种植,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更近了。”
大寺村只是汶川县发展林业产业的一个缩影。截至2017年底,汶川县累计建成林业产业基地15.28万亩,其中:竹林基地0.36万亩,特色经济林14.92万亩 (包括特色干果0.42万亩,木本药材3.3万亩,木本油料6.91万亩,森林蔬菜1 .42万亩,茶叶0.47万亩,特色水果2.4万亩)。
伴着微凉的秋风,记者来到汶川县水磨镇,极具川西民居风格和羌藏风貌的建筑坐落在青山绿水中,身穿羌、藏、汉族服装的村民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着如今的幸福生活。“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工业重镇水磨镇转型为一个生态旅游小镇,被游客誉为“水磨江南”。放眼望去,大街上人头攒动,旅游大巴、自驾游车辆来回穿梭。谈到家乡的变化,水磨镇衔凤岩村村民钟明海感慨颇多。“以前工业污染严重,出门灰头土脸,现在生态环境变好了,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游客来我们这儿参观、旅游,体验我们乡村民俗风情。”
巍峨的山、清澈的水,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三江在特色生态康养旅游中“脱颖而出”;在健康长寿的丹青水磨,仁吉喜目谷中漫山遍野的花卉四季更替让人流连忘返;在漩口赵公福地,地道的美食让人垂涎欲滴……夏无酷暑,冬有暖阳,四季光热充沛、花果飘香,如今的汶川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到此观光旅游。在与汶川两天一夜的“亲密接触”后,来自成都的游客黄先生对汶川赞不绝口,“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在河边泡一杯茶,晒晒太阳,远离城市的喧嚣和雾霾,享受小镇特有的宁静。”
为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享受更好的服务,汶川对环境改善可谓精益求精。在建设过程中,该县始终坚守生态底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真正将绿色还给自然、把生态还给自然,坚持从“微景观、微田园、微环境”建设入手,抓好“微景观”建设,打造小型景点,抓好“微田园”建设,打造“田园风光”,抓好“微环境”建设,提高环境质量,不断优化旅游的微观品质,不断提升旅游的综合体验价值。在旅游业转型中践行“生态绿色发展”理念,让独具魅力的全域康养旅游为幸福汶川建设注入更多的新活力。
释放“生态红利” : 共享幸福绿色生活
9月的汶川,天高云淡,秋风送爽,群山苍翠,万木葱茏。深深浅浅的绿,是这个季节里最美丽的颜色。截至2017年,该县森林蓄积达1147万立方米、林地保有量达273.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076%、绿化覆盖率40.6%。常年空气质量达标率达99%以上,优良天数超360天,绵虒、漩口等8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示范乡镇”。实施企业重点行业污染整治与燃煤锅炉改造工程,开展油烟扬尘综合整治,加强餐饮油烟、城市道路扬尘管控;完成辖区内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及其空间位置、土壤污染问题突出区域核实,确定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20家、划定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单位3个、核实农用地详查点位15个;汶川全面落实“水十条”,明确目标,确定重点,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流域环境保护;
汶川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美丽汶川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现在我们就住在绿水青山中,村子美、空气好,每年还能领取生态效益补偿金。”漩口镇核桃坪村村民周娟告诉笔者,如今,大家生态保护观念增强,都明白了生态好生存环境才好,才能更好地生活的道理。今年,汶川县集体公益林面积92.5万亩,共涉及11个乡镇,107个自然村。目前,已下达集体公益林补偿资金1364.94万元。
“我们还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聘请当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为护林员,充分发挥群众生态资源‘天然守护神’的作用,引导贫困群众参与生态建设。”汶川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李虎坤告诉笔者,贫困户就近就业,对于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美丽汶川有着重要作用。
截至今年上半年,汶川县已上报生态护林员1115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10名,三边五类人群305名,已有256名生态护林员签订了合同书正式上岗。无论是生态资源建设和保护,还是产业转型升级,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助推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最终落脚点都是促进群众增收致富,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山更青了,水更净了,天更蓝了,绿色生活方式越来越流行……如今,行走在汶川街头,空气清新扑鼻,“汶川蓝”随处可见,群众共享生态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