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视窗-国内资讯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The messenger of Chinese culture covers over 39 countries and regions

  • 中国文化视窗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创新”的理念,努力为人民提供昂扬向上、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CVNTV insisted on “content is king”,provide an enterprising spirit pabulum for people,telling the legend of China,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沙漠中崛起绿色希望——中国态度到中国贡献的当代样本

浏览量:5.73万次 发布时间:2019-05-22 14:52 来源: 作者:
在黄河母亲澎湃而温情的臂弯里,有一首激昂的歌穿越地底传向天外。曾经的“生命禁区”变成了生命绿地,曾经的主要沙源地变成了青翠迭起的绿色传奇。这是生态革命之歌,是青春奋斗之歌,是新时代中国精神凝练出的中国贡献之歌。它将美丽家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梦想和哲学思维,写在了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为世界的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样本,刷新着中国风采。
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位于河套平原几字弯里的黄河南岸,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身处黄河几字形大拐弯的河套地带,自然具备了发育成长的先期条件,曾经为水草丰美的宜居之地,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但由于自然和人口地理变迁的原因,千百年间逐渐荒凉,沙患严重,沙逼人退,又以沙海著称。
辽宁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报告文学专著《春归库布其》,以全景式的纪实手法对库布其沙漠治理和模式进行了颇有新意的解读。其中对国家态度和民间热情包括社会力量相互呼应的生动书写,对中国向世界贡献的中国方案令人印象深刻。
作者视野开阔,资料史料采访扎实,勾勒了库布其沙漠的前世今生,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上,突显了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态度和民间意志整齐勃发的动人场景,令人信服地诠释了一个国家从上至下、由下而上众志成城的独特治沙路径,为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鲜活印证。作者着重从半个世纪前落笔,历史钩沉、现实聚焦扫描点面结合,曲折有致。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治沙帷幕就已波澜壮阔地展开。从治沙开始到创造奇迹,从开篇到尾,作者始终立场鲜明地竖起了国家意志、国家行为、国家政策主导的大旗,奠定了主流叙事的明朗格调。50年代初,国家在相关地域相继建起了治沙站、林业机构,继尔声势浩大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奏响了中国生态革命的序曲。随之,“三北”地区应运而生了6个机械化林场,伊克昭盟机械化造林总场就是其中之一,这是鄂尔多斯地区史上第一个大型国营公益型林场,一直是率先奋战在库布其沙漠的主力。此后一系列政策措施隆重出台,强力推进了中国生态建设步伐。
作者对沙漠治理的国家态度、国家工程、国家调度能力的极为赞许,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战略格局深度把握的价值立场,也传递了生态革命中的中国声音,在今天有着极为重要的当代意义。
正是在国家态度、系统工程的有力影响下,中国人的坚韧意志和自觉行动,尤其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挚爱之情,让他们在治沙壮举中弹奏出令人心动的交响。
作者在纪实性与文学性努力平衡的基础上,以“地球卫士奖”获得者王文彪的人生追求为契机,重点描绘了其冒险创业创造自觉精神,勾描了由数十个团体、个人组成的活跃、奋斗在治沙一线的人物群像,王明海,赵永亮,高毛虎,包括远山正瑛,以及斯仁巴布、敖特根花、张向前、王双喜等一大批沙漠之子和农牧民,他们怀着对故乡深沉的爱,从国家意志中触摸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希望。
他们艰苦创业,不畏艰辛,前赴后继,始终体现了渴望过上好日子的热情所催生的巨大生产创造力。在作者的笔下,国家与民众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感人情景真实鲜活可信,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并意味深长。 其实,中国人从来不乏坚定意志和奋斗精神,可贵的是,他们种下的每一片绿色里,都迸发着与国家利益的高度看齐意识,绽放着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美丽梦想,折射了瞩目绿色发展、天人合一的自觉追求。作品的重要特点是写人,写人的故事,有大量真实的人和事,有很多动人的画面与思考。
随着文字的展开,人们可以跟随作者一同走进库布其,走进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治沙历程和奔向美好未来的奋斗现场,从而收获感动和力量。作品思想站位高,主题意蕴丰厚。在形象展现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时代精神风貌之际,也让我们看到了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顶层设计与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之间的深刻关联,看到了突破公益性环保的传统观念,引入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多元投资生态建设的新思路新格局。
看到了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经营,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国家、集体、团队、个人攥成一个拳头,齐心协力,万马齐发的壮观景象。近70年的治沙成果,自上而下、由下而上的共同发力,民众意志与国家工程的相互融合,为荒漠化治理提供了生态修复优秀样本,无声宣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宽阔前景,宣示了一个国家极为自觉的责任担当精神。
作品的叙事有格调有层次,视角辐射多元。写精神又超越了精神,写修复又超越了修复。中国曾经有过漫长的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历史,有过荒漠化、污染化严重之际,遭受来自国内外各个方面的质疑。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的成功,向世界展现了前进中的中国日新月异发展的壮观身影。库布其治沙模式不仅讲科学有创意,还可以复制,可以对世界绿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经验。在库布其的治沙历程中,我们看到意志和热情,也一再看到科学创新的伟力,看到多样并举、多方受益的可持续途径,看到人与自然重新握手言和的现实远景。这是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结果。作者对治沙模式的过程认知的多维度书写,体现了观察视角、叙事风格、感性向理性深入、纪实性与文学性兼容、现实与理想主义情怀的自然交汇、有机盘活。社会学、生物生态学、人文历史及社会现实的相互融合,沙漠的自然、财富、思想资源的人地关系的深入剖析,以及因地制宜扶贫机制和运营模式的提炼等,显示了作者概括升华、重新构造能力。“治沙史也是科技史,治沙模式的核心,是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经济规律。”“市场化治沙成为库布其治沙成功的关键。”这样的诊断饱含着对科技治沙、以人为本的足够尊重,对人类曾经的“征服自然”“人定胜天”思维的深刻反思。
由于中国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防治荒漠化道路,库布其沙漠治理的人间奇迹,被全球生态修复所关注。如今,全球正面临着荒漠化威胁,荒漠化面积已达36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地球的四分之一,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约9亿人。到20世纪末,全球已损失三分之一可耕地。而在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已有三分之一面积被绿化,绿化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库布其沙漠的治理模式日益引起广泛关注,成为国际治沙的典范,被联合国向全世界推广。
作品题材重大,格局宽广。将库布其治沙放置于宏阔的历史和时代发展链条上,放置于世界的治沙坐标中,以丰富生动形象深刻的观察与把握,揭示了库布其沙漠治理成功的经验、模式、精神以及背后的中国价值、中国思想。客观态度、真诚立场、生动书写,赋予中国样本、中国贡献以鲜活的时代气息,昭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的真理性和人类意义。
库布其生态治理模式走出了中国,走向了非洲,延伸至一带一路国家,并走向世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又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在新的生产力水平和新的生产方式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库布其生态文明模式验证了人类绿色发展理念的当代意义。作品是中国故事中国精神的艺术表达,格外彰显了新时代中国人民在人与自然和谐相生中不断达到的哲学审美新高度。它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创建一个新中国,同样能在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文化指引下,带领人民走出一条充满中国特色、以生态文明造福人类社会的绿色发展之路。(作者:刘玉琴,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网监:张琪  责编: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