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视窗-国内资讯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The messenger of Chinese culture covers over 39 countries and regions

  • 中国文化视窗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创新”的理念,努力为人民提供昂扬向上、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CVNTV insisted on “content is king”,provide an enterprising spirit pabulum for people,telling the legend of China,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教授观点|张超:发掘语文教学中的美

浏览量:8.35万次 发布时间:2021-12-10 17:21 来源:中国文化视窗 作者:张超
张超: 广州市高校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山东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教育部全国高中新课标调研专家,教育部全国语文名师成长大讲堂客座教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首届十佳教改新星,全国教学能手和教研能手,350多篇论文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等报刊发表,参编教育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美国企业家、发明家,苹果公司、皮克斯动画公司创始人乔布斯说:“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简答的东西哲学化,把哲学的东西美学化。”语文教学也需要“美学化”。在语文教学中发掘美,传播美,培养美,给学生以美的陶冶和享受,是教学艺术的最佳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善于发现看似寻常,实则意蕴深厚的语言美。语文姓“语”,因此语文课不能脱离语言,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性。带领学生返发现品味语言之美,是语文课的一大特征,也是美育的重要手段。譬如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其中有:“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有人认为,第一句七个字中就有三个“与”字,似乎不简洁,很绕口。如果去掉“与”字,改为:“天云山水,上下ー白。”四字一句,不单简洁对称,而且更能体现天云山水彼此交融、浑然一体之感。就像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如果添加“与”字成为:“枯藤与老树与昏鸦,小桥与流水与人家”,读起来就显得隔膜、滞缓、拖沓、重复和单调。为什么《湖心亭看雪》作者在一句话中使用这么多“与”字,有何用意?是否可以删去呢?“与”字看似寻常、赘余,实则蕴涵深意,很有审美情趣。“天与云与山与水”,因为意象之间隔了“与”字,我们读的时候就会慢下来了,那种赏雪时的闲情逸致,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个“与”字,还表现出作者视线慢慢游移和细腻的心理活动,由高到低,从上往下,有顺序地慢慢观赏大雪过后的天空、流云、群山以及静静的湖面;表现出天、云、山、水之间的空间感,画面的层次感,语言的节奏感等。如果改成“天云山水,上下ー白”,看似简洁了,但语速太急促了,不像是在赏雪,而像是在跑百米了。
再有一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张岱似乎特别钟情“与”字,上一句“天与云与山与水”,用了三个“与”字,很有情致。现在这句中“与”字又出现了, “与余舟一芥”,两个yu音并在一起,读起来不免单调重复。在文言文里,除了双声叠韵,一般尽量避免前后两字的读音完全重复。但作者这里,不单不回避重音,而且违反常规用“与”字。一般而言,用与”连接几种并列的事物,会把它放在最后两种事物之间。但作者在这五句话中,“与”字不是放在最后的四五句之间,而是放在中间的三、四句之间,挑战我们的阅读和写作的习惯,给我们的审美体验设置了一个醒目的入口。如果去掉“与”字改为:“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起来似乎更流畅通顺。这个“与”能否去掉?有何奥妙呢?
“与”字当然不能去掉。因为这个“与”字有多种作用:表示从长堤、湖心亭的自然、静态景观,过渡到舟和人的人文、动态景观,“与”字隔开了自然与人文,静与动两个世界。有“与”字,前三句字数都是五个字,去掉“与“字, 阅读节奏就一致了。最关键微妙的是,“与”字体现了作者视角的切换和思想的升华,他原本是坐在船上赏雪,一痕一点是他看堤和亭的样子,这好理解。可是坐在船上看,船怎么可能是一芥小草呢?人怎么会渺小得像圆颗粒呢? 这时作者仿佛腾空而起,居高临下从高空观察,船和人才可能是“一芥”和“两三粒”。 他仿佛忘记了自己还在船上,思想飞到了九霄云外——真是“精骛八极,心游万 仞”“天人合一!”“物我交融。”一个张岱在船上,另一个张岱已经飞到了天上 。静静地欣赏大雪后的西湖,观赏自己乘坐的那叶扁舟——多么神奇的想象,多么壮阔的景象!这个“与”字蕴含了什么美学思想呢?大美学家宗白华有段话,很有启发:“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大自然的内部节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
岂止是画家,所有艺术家的眼晴,都不是固定于一个角度观察——不是坐在船上,眼睛死死地盯住那道堤、那座亭,而是流动着飘瞥浏览上下四方。只有在高空,才能极目远跳,才能“把握大自然的内部节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石涛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华也”,“迹华”就是艺术升华。“与”字后背,隐藏了多少审美秘密啊!真是:“看雪独往湖心亭 ,一片闲情‘与’字中。”又譬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有一段:“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对“半旧的”三个字,脂评本有旁批曰:“三字有神。”一般读者(学生)容易忽视“半旧的”三个字。这就需要教师精要到位的“解读点拨”,启发学生领悟三字的妙处:全新是暴发户形象,全旧则是破落户光景,唯独“半旧的”显露出贾府富贵的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也暗示贾府“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盛极而衰的征兆——合理透辟, 对学生阅读兴趣和细读能力的培养,确有启悟帮助作用。
责编:徐芳 张琪